你家裡的孩子是不是聰明卻學習做事都讓你倍感焦慮?看著他有聰明的腦袋瓜,學什麼都好像不在話下,學會很快,但是做什麼又都是“三分鐘熱度”,什麼都是淺嘗輒止,做事丟三落四、拖拖拉拉,嚴重拖延症,情緒也不穩定?看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潛力發揮不出來,他自己著急生氣煩躁,生活一團亂麻,你又操心又著急,卻還不知道從何下手?
那天我的同學打電話給我,問我家二寶的學習成績如何,我說一般,年級100名左右,班級一般情況下是第一,常態化下是前三吧,我也沒有怎麼管過。這樣他自己有進步空間啊。我同學又問你們上沒上輔導班啊什麼的?我說我們就是一個普通中學,也不是重點中學,我怕報班干擾他在學校學習的熱情,所以一個補習班都沒有報。不過假期經常會報個籃球班或者游泳班什麼的,基本上還是在小區裡,目的是讓他生活規律、加強鍛鍊,這樣我也好忙我自己的事情去,互相都可以有事情做,不至於綁得太死,我這媽媽和孩子都煩。
我同學說:“那我們這小小是怎麼回事呢?我也給他報班了,他也是重點中學,這次全市統考怎麼比你們二寶總分還少了87分呢?我都一直在盯著娃的學習啊,這真是氣死人。”我大驚,這都初一了,你能一直盯著他,那他每天在學校,晚上下了晚自習到家也就是八九點了,你還能怎麼個盯著他?我同學說要是不盯著孩子的狀態就更糟糕,做什麼都是一團亂,完全沒有章法。
我說那我推薦你看一本書吧,我自己也是剛看完,我感覺孩子的狀態需要我們做家長的逐步退出管理並幫助他建立規範。這本書的名字是《聰明卻混亂的孩子》,作者是美國的專門從事孩子們注意力和專注訓練30年之久的兩位專家,書裡的內容我覺得適用每一個孩子的家長來看看。我同學說:“那你快點把連結發給我,正好寒假了,我也好好改變一下自己。”
這本書我確實剛剛看完,畢竟這本書是今年1月份才剛剛出版的,讀書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身為一個教師和家長,面對孩子的狀態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引導而不是干擾呢?書裡為我們家長們總結了一些在孩子培養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難題,畢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腦回路很清晰,自己不需要父母提醒和提示的狀態下能夠自覺自願做好全部的作業的,如果有,那這孩子一定是受到了重大的創傷,他內心估計已經脫離了孩童那個天真爛漫的時光了。
孩子嘛,畢竟是孩子,我們做家長的還是需要多花一點工夫,看看如何用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為孩子們做一道屏障和引導的示範。
《聰明卻混亂的孩子》這本書裡的“孩子”重點指的是4-13歲的孩子,這也是符合教育規範的最需要家長幫助和引導的孩子,13歲應該是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習慣,並且能夠進行自我管理的最佳年齡的一個分界線,所以家長們最好在這個歲數段對孩子進行更好的引導和管理,並且要逐步放手,讓孩子最後接過自我管理的約束規範。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了13歲,卻還是相當混亂,你作為家長也不要說,目前不太好管理了你就放任自流,隨便孩子自己野蠻生長,而是要儘可能找到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原因,看看是否可以進行一些補救和干預,畢竟“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對於孩子,我們作為家長應該這一生都和孩子成長脫不了關係。
01你需要搞清楚是什麼使得你的孩子聰明卻如此混亂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大器,所以看到別人的孩子會下意識地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這是不爭的事實。對於父母來說,備受打擊的時刻往往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條理有思想,學習優秀,情緒穩定,而自己的孩子卻是聰明,然而沒有三分鐘熱度,做什麼都是虎頭蛇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也不穩定,誰的話似乎對他都難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所以這本書首當其衝提醒我們作為家長的職責是弄清楚為什麼你的孩子是聰明卻混亂,是什麼造成了這一切?就好比書中提到的那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在學校老師也誇獎她學會得很快,但是回到家哪怕是一件小事的指令,在她那裡都很難完成,最終要不然是在媽媽的幫助下草率對付一下,要不然就是在她的哭叫聲中敗下陣來。
我家的大寶和書裡的這個小女孩在某個階段很像,就是你讓他去做一件事,半途中他總是會“拐彎”到另外一件事上,結果就是一片狼藉,什麼都做得不好。我開始思考如何讓他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和時間管理。就和書中兩位老師說的一樣,我們先努力找出他擅長的事務,然後只要在他完成得很好時就努力誇獎並強化一個思想,那就是他自己是完全可以勝任這一切的。
然後,才是有意識地去進行訓練,大寶的理化思維非常好,我就會在他的業餘時間有意識地引導他進行人文社科方面的童書的閱讀,還會讓他給我講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究竟是什麼。久而久之,大寶的閱讀帶動了寫作能力的提升,在他的初中老師和高中老師那裡,大寶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文科理科成績都很棒,打籃球也打得很好,這樣的小環境裡給他的資訊上的回饋,又促使他試圖變得更出色,因此,這個孩子在15歲之後基本上是自己來做決定,並且管理自己的學習。
02奠定基礎,讓孩子提高執行能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的執行力太差了,讓他做什麼太費勁,算啦,那我自己去做吧,用他做的話太費勁了,更浪費時間。千萬不要這樣想!
孩子最敏感了,他們很容易接收到你的想法,一旦他知道如果他不做的話,有家長為他兜著,那麼他做不做都可以的情況下,他自己會想辦法逃避辛苦,那就不做或者是故意一開始就做得不好。
而家長最不能做的就是被他牽著自己的鼻子走,教育這個事情,是一個大的工程,需要富有耐心的家長和積極努力的孩子一起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們可以努力去提高孩子的執行力。比如向孩子傳授他比較不擅長的技能,還要考慮孩子的發育水平是不是和同齡孩子之間存在差異,還可以適度改變任務的難度,對於孩子來說,培養自信心非常重要。
我至今都記得大寶正學說話的一件事,我想給了我很大啟發。那是我身在外地的哥嫂第一次見到孩子,我們給大寶示範叫“大舅”和“大舅媽”,第一個任務很快就完成了,但是第二個任務就顯得很難,孩子不是叫成“大舅舅”就是叫成“大媽媽”,就是出不來正確的叫法,在我們樂得不行的時候,就感覺小孩子很苦惱,一直在嘟嘟囔囔地重複,大概三十遍之後,忽然叫了聲“大舅”之後沒聲音,然後片刻出來一個“媽”,把我們樂壞了,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那天幾乎一直在重複這個“大舅—媽”的練習。
這還只是小嬰兒時期,那麼對於4-13歲的孩子,甚至更大的孩子來說,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們掌握他自己不擅長的技能,甚至說父母和他一起去參加某種遊戲訓練也是可行的。關鍵是一定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掌握,而不是由你代勞。
4-13歲是孩子執行技能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自己的成熟大腦引導孩子,使其一步步將執行技能內化到自己的大腦中,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成績還能為其青春期和成年期的獨立生活打下更好的基礎。
03整合一些規則,將孩子的生活和執行技能緊密關聯起來首先,不管你的孩子處在什麼階段,你都需要幫助孩子認識到他應該制定出可以順利執行的計劃並且能夠將計劃落到實處。
我一個同事說她家的兒子在幼兒園時期開始就脾氣暴躁,一旦不順心就會將自己的頭往牆上撞,看上去歇斯底里,家人看著目瞪口呆。孩子的爸爸還是個博士生導師,特別受挫,還私底下跟她說:“這孩子連說都說不得,長大難道要去做混世魔王不成?我老了到時候還要被人指指點點嗎?”
我同事說他就是個孩子啊,他自己就完美長大了,要父母做什麼?我同事很有耐心,一旦孩子情緒失控,她都會比較有耐心地陪著他,隨便他哭泣、徹夜不眠、摔東西,她首先確保孩子相信家裡人都是愛他的,不讓他傷著自己,再就是會在他不出現這種情緒混亂的時刻,盡力找孩子的優點和學習上的進步進行表揚,結果你猜怎麼著?
這個孩子情緒失控的情形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少見,最後不僅考上了一所985大學,還進入了大學裡的“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物件班”,現在小夥子也已經博士畢業了!現在的孩子爸爸整天都在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我同事說真是可笑,這個過程的辛苦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但是你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努力沒有白費啊!
制定時間管理上的一些關鍵時間點,增強計劃的可執行性。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自我管理的空間,並且在他順利完成一些閱讀任務或者是寫作任務時,給他想要的獎勵,久而久之,這樣的執行度也會內化到他的生活節奏中去,在孩子的規律性學習和生活方面都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這本《聰明卻混亂的孩子》目前全球銷量已經超過了25萬冊,不僅在亞馬遜教養類書籍的銷量榜單上名列前茅,還獲得了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協會終身成就獎,被看成是家有4-13歲孩子的父母必備閱讀書籍之一。
畢竟這本書的兩個作者都是博士,是專業人士,在這本書中為4-13歲孩子提供了培養和訓練的指導步驟,為雖然聰明,但學習和生活混亂落後的孩子,定製執行技能訓練計劃,提升學習力和專注力。佩格·道森是教育學博士,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朴茨茅斯市學習與注意力障礙中心的心理學家,常年為兒童和成年人提供諮詢服務;理查德·奎爾是美國神經心理學博士,廣受學校和機構歡迎的兒童行為分析專家。
所以,推薦給你了,這本書值得家有學生的父母們人手一本看起來!(全文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