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出生後,家長都對賦予了孩子一切的希望,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要是對孩子有利的事情,花再多金錢家長也願意一試。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身邊的家長都開始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特長班,而且年齡也越來越超前。很多剛滿3歲的孩子就被父母送去學習聲樂、舞蹈、繪畫等等,上了小學後還會新增數學、語文、英語等補習班。
這些興趣特長班的費用都不是一筆小數目,不過,家長都秉承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毅然決然地送孩子學習。有的家長就對這種行為產生疑問,興趣特長真的對孩子有用嗎?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孩子這些特長嗎?且不說孩子究竟能不能學會,同時學習這麼多特長,孩子感到勞累是一定的。
玲玲就很重視孩子的興趣培養,為了讓孩子有氣質,送孩子去學模特,為了培養孩子藝術感,送孩子學習美術,除此之外還有書法班、舞蹈班。在孩子10歲前光是興趣特長就學了有10多個了。
不過因為都是盲目選擇讓孩子學習的,每一項堅持了不久就放棄了,而且學習各種各樣的特長班,讓她忽視了對孩子真正有益的培養,孩子上了小學後,不僅一個特長沒學精,因為在這上面浪費了很多時間,學習成績也變得越來越差。
其實生活中像這樣的經歷不在少數,育兒專家李玫瑾曾經說過家長送孩子學特長的現象,她表示現在的興趣型別多樣,但真正對孩子有用的並不多。如果沒有找到真正適合孩子學習的特長,家長花再多金錢培養也是白費。
所以,在孩子還沒有完全認識自我的時候,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報興趣班,尤其是在10歲之前,興趣特長過了10歲之後學習也不晚。在這之前我認為培養孩子的“底層能力”才是最關鍵的。
我們把人的能力分為三層,最外層是實用技能,最底層是作業系統,而中間這層是最關鍵的,也稱為“底層核心能力”。底層能力也就是人們下意識的行動反射,透過行動去分析、解決等,而這當中就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等等。所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影響人生高度的,是他的“底層能力”,也就是邏輯思維能力。
所以,要想孩子將來上學學習好,家長還是應該把培養方向放在孩子的思維能力上,因為有很多孩子小學一、二年級學習成績還算不錯,但是越往後成績越差,其實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思維能力沒有跟上。 就拿孩子的數學成績來說,成績不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小時候,“數學思維”沒有打好基礎。
而3-9歲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開發智力、思維訓練的黃金期,所以,在我看來培養這些能力要比讓孩子學習繪畫、舞蹈等更重要。
等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有了基礎,孩子對自己有了清楚的認識後,再根據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考慮學習興趣特長也不遲。
如何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
首先家長要摒棄讓孩子做加減法算數這種需要記憶力的練習,而是要引導孩子思考。比如為什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天?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思考的過程,並且整理邏輯順序表達出來,這樣孩子的邏輯思維才能一點點培養出來。
生活中家長要儘量多問孩子為什麼,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孩子愛思考邏輯思維才強,將來學習也不是單向的接收知識,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維。
家長也可以給孩子選擇邏輯思維訓練的繪本,孩子玩繪本書中的思維訓練遊戲,效果也非常可觀。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參考以下這兩套繪本書。
1.《4-6歲兒童全腦開發·邏輯思維遊戲》
這套書共有8冊,適合低齡孩子使用。書中涵蓋了八大主題邏輯思維遊戲,有形象認知、數字推理、結構化思維、邏輯表達等。透過做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整套書的內容比較符合兒童審美特點,讓孩子游戲時不會感到枯燥,值得家長一試!
2.《IQ益智遊戲大百科》
這套書共有5冊,適合7-14歲孩子使用,是由日本東海大學教授秋山仁主編,分為五大主題益智遊戲,來培養孩子的遊戲興趣,開發孩子大腦,達到在遊戲中讓孩子學會邏輯方法與技巧。
書中有好的七巧板、魔方、尋寶圖、迷宮等,讓孩子的大腦經受一場超酷、超炫的IQ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