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很多孩子都會拿美國的教育和父母頂嘴,說美國教育不死板,不是應試教育,是真正有用的教育,可是他們所看到那部分真的是美國教育的全部嗎,還是他們只記住了他們想看的那部分?
美國最無力的教育:放養現在很多中國孩子們認為美國“天才”、“人才”倍於中國是因為美國的教育體系優於中國,所以他們要求像美國一樣“自由”、“快樂”地成長,要完美地釋放自己的天性,也就是所謂的”放養“,認為這是有自主意識、聰明的體現,聽起來很正能量。事實上,這不是放養,是放棄、放縱,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犯戒,甚至是犯法。
《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寫道:至少在一定範圍內,美國精英階層普遍實行協作培養,大致可以理解為“圈養”,而工人階級和貧民實行的育兒方式才是順其自然的成長,也就是我們說的“放養”。看吧,被捧上天的“放養”,不過是美國底層人民無奈的選擇罷了。
美國最精緻的教育:栽培
其實,即使是美國普通階級,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也已經摒棄“放養式”教育,新一代的父母開始轉向“精心栽培型”的教育模式。
美國“精心栽培型”的教育模式,要求父母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深謀遠慮為子女做教育投資,並且很早就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社交技巧和文化素養,密切關注孩子的發展,主動了解孩子在學校、在社群中的表現,合理挖掘孩子的潛能。但同時也更注重父母和孩子的平等關係,當孩子與父母觀念不一致的時候,父母會採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觀念。
在這種模式下,父母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的關懷、平等的對話,這些是教育的基礎。這種模式“致力於培養獨立、自主、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讓子女自尊自強,有能力做出積極向上的選擇”。
所以,在美國家庭教育中,並不是給孩子佈置更多的家庭作業,讓孩子承受高強度的課業壓力。而是更多平等的對話,更多主動的關心,有意識的激發孩子的認知能力(比如為孩子讀書的頻率),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比如帶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和社群事務)。
美國一位教師說:規則是自由的保證。在開學之初的幾周或者一兩個月,會拿出大量的時間,專門給學生講解、示範行為規則,甚至取消、推遲已經安排好的課堂活動,臨時召開班級會議,讓學生們討論、反思一些不良的行為。
在美國,孩子一出生,美國夫妻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夫妻生活,會讓幾個月大的嬰兒單獨睡,即便嬰兒哭鬧,他們也不會像中國的家長一樣立即抱起來,美國的夫妻認為,哭是對肺部呼吸的鍛鍊,只要控制不哭超過45分鐘,就不會有問題,而寶寶通常哭15分鐘左右,就會自動睡著了,久而久之就不會因為自己獨自睡而哭鬧了。這也是在堅持規則的培養。
課堂上,每個人都遵守說話的規則,認真傾聽,輪流發言,不打斷、不插話,才會有一個安全的環境讓每個人暢所欲言,從而產生真正活躍的課堂並培育自由的精神。
作對比,是人之天性。然而,對比該建立在事實與全面之上,教育尤其如此,否則便是一葉障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