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路上,老師和家長應該成為最好的搭檔。
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
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
作為站在同一陣線上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不能肩並肩,心連心,又能相信誰呢?
01
家長不護短
教育才有力量
一個孩子因為遲到被老師罰了,家長卻說:多管閒事。
一個孩子因為不聽課被老師留堂了,家長卻說:耽誤我的時間。
老師可以不管孩子,家長卻不能放棄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不該護短的是家長,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現在不管,外面的世界早晚會狠狠懲罰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教育孩子要趁早,必須嚴管,必須懲戒,不能以愛的名義一味對孩子讓步。
02
為人師表是尊嚴
教書育人乃天職
疏忽,在所難免。抱歉,無法讓所有家長滿意。
老師雖然不是無所不能的,但一定都心懷理想,抱著教育孩子的熱忱,為所有學生盡心盡力。
雖然孩子是家長的孩子,但也是老師的學生。對學生負責是老師的職責,是師德,也是個人品德。
所以要把孩子留堂時,請家長不要抱怨;要聯絡家長解決孩子的問題時,家長不要推脫。
我們為孩子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都一樣。老師其實很簡單,簡單得只想讓孩子有一個好未來。
03
不為難老師,不打擾教育
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援
關注孩子成長的老師,在傳輸給孩子課本知識和做人道理的同時,也有權利管教孩子——這本是教育的一部分,父母應對此支援,教育應對此寬容。
但越來越多的老師,對於管教孩子有心無力:“我真的很想教好孩子,可我不敢管啊!”
孩子如小樹,躥高的同時,難免有小枝任性,旁逸斜出。
智慧的家長會把孩子在家出現的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也會及時將孩子的在校表現反映給家長。
在這樣的關注和交流中,再相互配合,將有意識的教育融入不著痕跡的引導中,這樣的教育境界,才是我們嚮往的理想境界。
教育是成就孩子的事業,無論如何,都不應演變成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拉鋸戰。
安靜下來,才是教育最該有的樣子。
04
家長的支援和理解
是老師教育孩子的底氣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個世界上,最不該被苛責的是老師,最不該被嬌慣的是孩子。
懂得和老師合作的家長,一定是一位體恤老師的家長。
去辦公室告狀的孩子,從來不說自己把同學怎麼樣了,只說別人怎麼攻擊了自己。
有經驗的老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時,總會先調查,再據實處理。
家長要理性面對孩子的反饋。
不是不相信孩子說的話,而是要學會對孩子的話進行理性地分析。
人都是有自我保護意識和慾望的,在對一件事情的陳述中,會有意無意選擇更有利於自我的措辭,小孩子也不例外。
不聽一面之詞,在出現疑慮時,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瞭解事件的原委,直面孩子的問題,與老師達成共識,才能糾正和引導孩子。
家長的支援和理解,就是給老師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底氣。
05
好的老師
手持戒尺眼中有光
一位好的老師,是嚴慈相濟的。
在孩子犯錯時,及時糾正,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不斷助力。
一味的遷就和讓步,盲目的鼓勵和寬容,只能培育出溫室的花朵,無法教養出參天的大樹。
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
好老師會幫孩子映照出世界最初的模樣。
比如孩子在學校荒廢學業、侮辱老師、欺凌同學,老師會以他的方式批評懲戒孩子。
對孩子要求嚴厲的老師,要心懷感激。
只有負責的老師才會頂著種種壓力和風險,去苦口婆心或大動干戈地管教孩子。
他期待孩子成才變好,才如此出力不討好。
這是傳道授業的悖論,也是為人師者的深情。
06
老師不怕為孩子辛苦付出
就怕家長的不理解與不支援
只有負責任的老師,才會管學生,甚至不惜大動干戈或苦口婆心地批評學生。
老師肯管、肯教、肯批評,都是因為孩子值得!
可再優秀的老師,也無法完全替代家長;再負責的老師,也離不開家長的配合。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教育的效果,取決於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老師和家長就像兩支船槳,只有同時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才能讓孩子向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駛去,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所以當出現分歧與誤解時,無論老師與家長都應謹記:
第一、不發洩情緒,溫和地溝通。
第二、正視教育環境,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第三、不爭對錯,一切以有益於孩子為優先。
教育是三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是根,學校教育是葉,社會教育是幹。
只有家校和諧了,教育才能更順利地進行,學生才能真正受益。
優秀的家長不會跟老師爭對錯,優秀的老師會和家長主動溝通。
老師懂得尋求家長的幫助,家長足夠信任老師。
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家長和老師在背後奮力託舉。
最後,有一段話要給每一個孩子講:
學習並非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唯有苦過的人才有資格談學之樂。
校園並非一方沒有競爭的樂土。唯有敢於亮劍的人才有資格當自己的英雄。
奮鬥也並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唯有終生學習不斷超越的人才有資本說不負人生。
孩子,為了你自己的學和路、生和活,勇敢出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