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還在讀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每天回家都喜歡和爸爸媽媽去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等長大一點了和父母聊的內容從日常變成了讀書與成績,每天上了一整天的課父母們關心最多的變成了今天上課有沒有好好聽課,到家了就趕緊寫作業。父母們貌似開始不願意聽我們訴說學習以外的內容,每次考完試他們只關心成績,不會問你複習累不累。好不容易進步了,父母也只是淡淡的說一句繼續保持,但如果退步了他們只會覺得是我最近心思不在學習上了。
面對父母這樣的情況,我們自然而然的不再會去和他們聊那些我想分享的日常。有事我們會更傾向去和朋友.閨蜜等去訴說。並不是說我們不想和父母說我們的開心與不開心不開心。首先,我們也並不確定我想說的內容是不是父母他們想聽的;其次,很多事和父母說還不如和朋友們說,父母與我們的代溝是一直存在的,我們所說的事或許他們根本理解不了,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你,而朋友確實你幾乎每天都有在相處的存在,他們更能明白我們想要聽什麼,更能理解我們的感: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漸漸不願意讓父母為我們操心,到最後就出現了報喜不報憂的現象。
並不是我們不想與父母有過多的交流,只是到了一定的年齡連交流都變得尷尬了起來。我們摸不透我們的父母,父母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