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愚鈍到用了48年才知道自己愚鈍的理工男,對於家庭教育,我有了一個刻骨銘心的體悟,因此,喊話和我一樣的千萬個理工男:邏輯思維是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死穴。
在理工男的圈子裡,總是瀰漫著年輕爸爸們難以撼動的自信和中年爸爸們流淚望天的無奈,這些全拜我們多年養成的思維模式——邏輯思維所賜。
自信與無奈
對於年輕的理工男爸爸,由於受過多年理工教育,自然而然地對自己教育子女形成了一套基於邏輯的觀念,比如怎樣強化孩子的意志力,用什麼方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怎樣搭配一些文學、音樂、美術訓練孩子的基本美學素養,怎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保持興趣等等。對於每個希望透過家庭教育達成的培養孩子某一方面能力的目標,都有自己的方法論和明確路徑。由於這些觀念有非常強的邏輯支撐,甚至來源於權威論文、統計資料或研究例項,讓年輕的理工男爸爸們自信心爆棚,常常對於媽媽們非理性行為非常不屑,並因此和媽媽們產生巨大的分歧甚至爭吵。
可是,所有這些觀念可能基於一個自己不曾注意到的基本假設:心中有個理想的子女“模型”,只要我們按照這些基於邏輯的方法論持續地教育Ta,就可以讓孩子按照你的理想成長,即使結果有偏差,也應該在可控的偏差範圍之內。然而,就像基於幾個簡單的公理透過邏輯延展而建立起的龐大幾何學大廈一樣,只要其中一個公理失效,就會導致整個大廈的崩塌。隨著自己的家庭教育計劃的實施,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遭遇失敗,深層次原因往往是心中的“模型”和現實中不一致。你可以在任何專業中透過簡化建模來解決問題或驗證猜想,但卻無法對孩子進行簡化“建模”,因為Ta過於複雜和立體,你所施加的外力得到的往往並不是邏輯的結果。
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和媽媽們在教育觀念和細節上的衝突,你無法將自己的理念徹底實施,所以在達不到自己的教育預期時,往往把責任推到媽媽們的身上,似乎是她們的阻撓和干涉讓孩子偏離了教育目標,從而阻斷了對於自己教育理念和行為的反思。
等到孩子接近成年的時候,由於自己持續的不成功,理工男們往往走向另一個極端,放棄繼續正面影響孩子的選擇,改為全面接受孩子的一切。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心理上的成年通常是以戰勝爸爸為標誌的。許多理工男驕傲認為,孩子由成年變為成熟的標誌往往是在他們心中重新豎起爸爸的權威。然而,令人不安的是,這樣的數量並不多,尤其對於女孩子。中年理工男爸爸們含淚望天的無奈和挫敗感和當初的自信心爆棚一樣,通常也是源於自己的邏輯思維。
第一條喊話:放棄自己的“模型+邏輯”的家庭教育模式,改為更有彈性的共情模式,可能才是更好的選擇。
因為大多數理工男爸爸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失誤。所以希望更多的年輕理工男爸爸們能聽到這條喊話,孩子的成長期每一段都是無法代替和很難彌補的。
邏輯的勝利與失敗
理工男爸爸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強調邏輯的嚴密性,這在輔導孩子課程時似乎很有用,也會幫助孩子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在這一方面,邏輯似乎勝利了。但是在課程以外的事情上,尤其在和孩子發生觀念衝突時也運用邏輯說服(這是我們的長項,不是嗎?),有時候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反面效果。一種是讓孩子反感,認為你說的都是假大虛空的道理。這種情況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加會在某一段時間突然改善,另一種更嚴重的問題是孩子無從反駁,認定你完全正確,因為孩子不大可能另建一個邏輯鏈條來推翻你,Ta自己的想法遭到了強大邏輯的“滅殺”。如果親子溝通中形成這種定式,會對孩子產生極為深遠的心理影響,孩子對自己的邏輯失去信心,甚至失去“質疑”的能力——這絕對和你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所以,一旦發現孩子一味聽從不反駁,你不要產生被崇拜的虛榮心,反而需要提高百分之二百的警惕。總之,要保持孩子和你“爭辯”甚至“吵架”的狀態來激發Ta的獨立思考能力。這種狀態可能會在某些時候讓我們不舒服,但是沒關係,我們是理工男,可以戰勝情緒,知道這樣有利於孩子成長。
第二條喊話:保持孩子時不時和自己爭吵的狀態才是邏輯的成功。
提高愛的能力
愛是一種能力,有些人天生很強,大部分人需要學習。以我為例,透過深度剖析自己,發現一個重大問題:自以為愛的是閨女,實際內心真正愛的是一個優秀的理想中“模型閨女”(潛意識),而不是現實中那個還沒有達到自己的所謂的標準的真實閨女。這種真實的想法會從相處的生活細節中流露出來而被她捕捉到,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語氣口吻等,這是理智偽裝掩飾不住的,它才反映了潛意識中真實的想法,它讓我的欣賞、鼓勵、誇獎顯得漂浮而不真實。我畫了一張圖來說明這個關係。
我最近在做的,其實是兩件事。一是從內心接納真實的、沒有模型閨女那麼優秀的閨女。二是真正體驗和發現閨女的優點。因為你要求的優秀是無止境的,真實的閨女永遠也達不到。所以首先要接納真實,優秀不優秀變得無關緊要(儘管事實上確實很優秀,但這不重要)。認識到這一點讓我心中的潛意識開始發生變化。原來覺得自己挺冤枉,自己明明是愛閨女的,為什麼她就是感覺不到?現在覺得自己不冤枉,因為自己愛的是那個模型閨女。如圖中所示,愛的指向是模型閨女,真實閨女接收到的更多的是她和模型閨女的差距產生的壓力和極少的愛,很多時候這些壓力甚至覆蓋了較少的愛,父女關係變得即使很少衝突也沒有深度。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和閨女的感情上,也體現在其他的親密關係中。比如自己感覺很愛兄弟妹妹,可是他們感受到的是壓力甚至畏懼,這些壓力甚至把愛的感受覆蓋了。理智上他們可能也知道我愛他們,但是情感深度不夠。
不要以為“愛”是一種可以天然傳遞的情感,只要愛了,對方一定能接收到,事實並非如此。愛是有方向性的,就像圖中表示的,愛的出發方向一定是真實的孩子,至於Ta怎麼構建理想的自我,那是Ta的事,我最多可以提建議,由他們自主決定。真實孩子和Ta的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也由Ta自己確定,只有這樣他成長的動力才是內生的,他們才能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收穫自己真實的幸福,而不是別人看起來的幸福。
第三條喊話:要有意識地提高愛的能力。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一定要破除對邏輯思維的迷信,時時解剖自己,走進孩子的內心,努力向他們學習,儘量和時代同步,領跑而不是驅趕,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希望這篇小文能給理工男爸爸們創造一個反思的機會。無論處於哪一個年齡段,我們都應該閱讀一些心理學書籍讓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