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見面,剛坐下她就嘆起氣來,說:“開學一個月了,本以為熬過了入園焦慮就輕鬆了,沒想到又迎來了孩子每天上學前的磨蹭拖拉,每天像個唐僧似的不停地念叨,自己都煩自己了。”
其實很多家長跟我朋友一樣,面對孩子的磨蹭拖延無奈不已,除了不停地催促就別無他法,最後家長心力交瘁,卻收效甚微。
都說50個孩子就應該用50種方法來教育,我想說的是,不僅50個孩子需要50種方法來教育,一個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的教育方法都應該差別對待。
每個孩子的發展是有階段性,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發展特點來進行教育,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因此,父母如何根據年齡段來採取相應的措施,那才是關鍵所在。
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很多父母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便看不慣孩子的磨蹭,覺得孩子怎麼從小就學會磨蹭了呢?
其實很多父母都錯怪了孩子,5歲以下的孩子根本就沒有什麼時間觀念,對“快點”“趕緊”“太慢了”根本就不是很理解。
有時候他們只知道爸爸媽媽不停地在催促,但是不知道父母催什麼,為什麼要催。因為慢就是他們的狀態啊,也就是說這個速度就是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的。
因此,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的磨蹭、拖拉,父母可以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磨蹭,不要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之所以磨蹭,不僅跟時間觀念有關,還跟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強烈探索慾望有關。
這個時候孩子不管看到什麼,都想摸一摸,看一看,有時候會對某個事物探索上小半天,如果父母著急著去做什麼事情的話,那這個時候孩子的探索就會成為大人眼中的磨蹭。
比如刷牙,女兒有時候刷著刷著就停下來了,看著某個方向,可能在觀察著什麼或者思考著某件事,過了一會,又繼續刷。
父母的催促只會打亂孩子探索的步伐,破壞孩子的注意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因此,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父母需要十分的耐心,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不要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2、當孩子進行的是消極的磨蹭,父母可以有技巧地調整孩子的進度
要尊重孩子,但並不是要父母對孩子放任不管,當孩子的磨蹭是帶著消極的心態的,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化解孩子的磨蹭。
①給孩子樹立榜樣
不管是對於大人還是小孩,榜樣的力量都是強大的。
當孩子磨蹭得比較厲害,家長可以搬出孩子的“偶像”來激勵他,比如孩子不想起床,父母可以這樣說:“汪汪隊的安吉從來不賴床,起床速度可快了,你要像他一樣嗎?”
除了動畫片裡的角色,平時還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講一些榜樣的故事,看繪本等,必要時就可以搬出這些“救兵”出來“刺激”孩子。
②通過遊戲引導孩子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特別愛做遊戲,不管什麼時候在哪裡,只要你一說“玩遊戲”,他馬上歡呼雀躍想要參與。
因此,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這一發展特點,讓孩子對做某事產生興趣,孩子自然願意完成,並做得相當的好。
比如吃飯,可以和孩子進行比賽,看誰吃得最快;穿衣服時,誰穿得快誰就是Superman等等。
對於6、7歲的孩子這個時候剛好是處在幼小銜接階段,孩子的認知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孩子養成磨蹭、拖拉的行為習慣,那對於幼升小就會有不小的影響。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磨蹭,家長應該要引起重視。
1、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發展“時間知覺”
之前有個街頭採訪,節目組拿著時鐘對路過的孩子問:“這是幾點鐘?”
很多孩子回答說不知道,有一些對著時鐘研究了好久也回答不上來。其實,這些看不懂時鐘的孩子,幾乎沒有什麼“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包括時間的順序和時間的持續性兩個方面,而時間的順序是指孩子要知道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比如先刷牙再吃早餐再去上學;
時間的持續性是指孩子對一段時間的感知,也就是做完一件事大概花了多長時間。
在6、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始感知“時間的持續性”,知道就算什麼都不做,時間也會流逝。
因此,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可以多給孩子灌輸一些與時間有關的資訊,比現在天是星期幾,現在是幾點幾分。
給孩子認識時鐘上的分針秒針和它們的走向,以及代表了什麼時間。
讓孩子感知時間的長短,意識到時間的持續性,並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比如孩子看10分鐘,還有5分鐘就要上床了,家長可以調好鬧鐘,鬧鐘一響就是時間到了。
平時多用時長比如“5分鐘”等來代替“一會兒”“快點”“馬上”等模糊不清的指令。
2、適當放手,讓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
很多父母習慣提醒孩子做事情,或者對孩子的事情全權包辦,這會讓孩子認為這些事跟自己沒有關係,做不做都是父母的責任,反正有父母來承擔。這就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凡事依賴父母的不良心態。
想要讓孩子自覺、有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剛開始可能孩子做得不怎麼好,還會拖延,家長可以適當的給予幫助,和孩子商討怎麼才能把這件事做得更快更好。跟孩子一起制定事物清單或者作息時間表,讓孩子知道自己在某個時間段應該做什麼。
但確保主動權還是在孩子的手裡,並根據孩子做事情的快慢來制定,而不是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
3、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孩子起床磨蹭、拖拉是很多父母最不能忍受的,因為不僅要著急著去上班,孩子上學也會遲到。
這種拖拉往往是因為孩子的作息時間不規律引起的,到點了不睡,該起床了又起不來,父母與其去責罵孩子的拖拉,還不如培養孩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孩子該睡覺的時候就上床睡覺,該起床的時候就起床,該收拾玩具的時候收拾玩具,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孩子形成條件反射,就會自願去遵循。
到了時間就會去做相應的事情,就算當時沒有馬上做,家長稍微一提醒,孩子就知道自己該做這件事情了。
對於7歲以上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步入小學了,學習生活跟幼兒園時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僅不能睡懶覺,放學回來還有作業要完成。
而且孩子還知道不想幹一件事時可以拖著不做,實在拖不下去了才做,這時候的拖延已經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家長可以這樣做:
1、讓孩子體驗拖延的後果
孩子磨蹭、拖延,很大一個原因是覺得磨蹭不會讓自己怎麼樣。
因此家長可以選擇性地給孩子體驗一些拖延的後果,比如他不肯起床,那家長可以提醒他可能會遲到,然後不管他。
讓他真正地體驗一次遲到,感受一次拼命往學校趕的那個著急勁,下次起床時他就會想著怎麼做才不會遲到了。
這樣也能讓他明白自己的事情還是得自己來承擔這個後果的,父母並沒有義務幫他去承擔。
2、減少催促,適當獎懲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磨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催催催,可是家長越催,孩子似乎就越慢,漸漸地就麻木了,以後面對父母的催促,孩子只會左耳進右耳出。
這是一個惡性迴圈,一次兩次有用,但並不是長久之計。家長應該減少催促的次數,對孩子的磨蹭行為可以適當地進行懲獎。
可以這樣獎勵:孩子能夠自覺地做某件事時,家長真誠地對他進行讚揚,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讓孩子產生“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也可以給一個小小的懲罰:比如孩子寫作業磨蹭,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規定完成作業的時間,超過時間取消看電視的機會,這種負強化的舉措也不會引起孩子太大的反感。
同時家長也要反思自己,平時有沒有磨蹭的習慣,畢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父母只有以身作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磨蹭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