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除夕大年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不少二孩家庭發出這樣的討論:兩個孩子,壓歲錢給一樣多,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要一碗水端平。理論上這是很容易實現的,因為金錢是可以準確衡量的,學習也一樣,給老大買什麼書,也給老二買一份一模一樣的。可是父母的愛,很難一碗水端平,在孩子眼中,不管家長怎麼做,勢必都會爭一爭,爸媽比對我的兄弟姐妹都好。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二孩家長,他們很重視平分家長的愛,甚至是端水端得太刻意了。這反而會引起一些問題:物質上的平分不能決定精神上的均分,孩子會察言觀色,爸爸對弟弟笑了幾次,對姐姐笑了幾次,這還真沒法端平。
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也是一樣的,二孩家庭,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該如何端平呢?不少家長在老大這個“號”練廢后,開始重視老二的語文學習。也有的家長,要求老大輔導老二學習,還美名其曰,自己省了不少事。在輔導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的責任是絕對不能省掉的。你的一碗水端不平,兩個孩子的教育結果肯定就不一樣了。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適用老大的輔導方法,不見得就能適用老二。學習形式上的一模一樣,不如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給予特別的輔導,這才是二孩家庭的父母應該反思和學習的教育輔導方式。高情商的父母,都不會一碗水端平,而是努力讓家庭中的每個孩子覺得父母碗裡的水都是我的。
1、家長不要太刻意也不要太勉強去端水
家長太刻意地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對兩個孩子的公平性,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不要太勉強,畢竟家長也是人,太勉強反而會出現心的問題。尤其是雙份原則,給老大買什麼也必須給老二買,以此表達家長對孩子的愛是公平的。在輔導語文學習上也是一樣,在外人看來,父母把愛均分了,包括對學習的獎懲和啟蒙輔導,就怕偏心,造成兩個孩子在成長中會生分。但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來,家長在面對其中一個孩子,語文考了100分和另外一個孩子語文考了99分時,家長截然不同的表情。語言和情感是不能均分的,這一點我們的孩子也能感受出來。刻意地端平水,只能讓孩子認為,家長是在掩飾他的偏心。
在語文學習中也一樣,我們從老大身上看到的問題,總想著及時對老二進行糾正和引導,避免老二出現同樣的問題。比如老大不愛閱讀,那麼家長就會卯起來對老二進行閱讀啟蒙。兩個孩子之間就會產生比較,為什麼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買書少,弟弟妹妹上小學,爸爸媽媽買書就多?所以,明明家長在教育中是偏心的,還要打著針對性輔導語文的幌子表示我在語文啟蒙教育上是一視同仁。我們的孩子是能感受到這一點的,結果就是家長對老二的用心,在老大身上起了反作用,老大的習慣又會影響老二,那麼兩個孩子的語文學習就都教不好了。閱讀習慣是很難培養建立的,所以家長在“端水”問題上,一定要先有自己的原則,不要刻意和勉強去端水。
2、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原則和底線
如果家長很在意公平和一碗水端平這件事,家長有信心做好也行。實在做不到的家長,為何不跟孩子坦誠一點:對不起,家長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我確實是因為弟弟妹妹的優點,更喜歡他們一些。這樣孩子在接受現實的時候,心理空間就會被放大一些,在直觀感受上是不會被扭曲的。家長表面上一碗水端平,但是實際上卻顯示出:沒錯,你在某件事上確實沒有弟弟妹妹做得好,我還不能偏心了嗎?孩子就會無形中感到家長的喜好壓力,孩子會討好家長或者是和家長反著來,在孩子內心,秩序很容易被打亂,難道我真的一無是處嗎?為什麼家長對我總是不滿意,去放大了這種對偏心的認知情緒。
過年期間,這樣的二孩家庭的原則和底線經常會被挑戰。家裡的親戚朋友會當著孩子的面讓大人承認,弟弟比姐姐好,或者哥哥比妹妹好,這樣沒有可比性的家庭討論,從家長到孩子,每天都有可能上演。家長會極力表現出我是科學輔導,一碗水端平的教育理念。孩子會在心裡暗暗較勁,我的壓歲錢就是比你多。你不喜歡我,有的人喜歡我。而且從語文學習的角度,這樣的比較會貫穿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可比性可言,我閱讀了3本書,同桌也閱讀了3本書,為什麼他的語文成績比我高2分?一定是抄襲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會影響到他對成績一個科學判斷,而你都不知道,這竟然來自家長沒有一碗水端平。
3、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