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抱頭痛哭的高管
前幾天碰到一位以前熟識的領導曹姐,因為很久沒見,就聊了一會兒。我問她孩子最後高考成績怎麼樣?她說萬幸,考上了一所本地大學,雖然不是什麼重點,但她也知足了。
你可能會奇怪,怎麼要求這麼低呢?要知道,她家孩子從小就是好學生,又一路升到本地最好的高中。
答案是青春期的叛逆。都說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曹姐就是典型案例。這個結局嘛,見仁見智,後面我們再探討。
曹姐兩口子都是處級幹部,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尤其是爸爸,基本上從小都是說一不二。嚴有嚴的好處,孩子不但琴棋書畫樣樣出色,學習成績也一直很好。
只是這種情況自從上了高中就開始慢慢變化。上高中後,孩子逐漸迷上了網路遊戲,剛開始是上課不注意聽講,後來又有曠課的情況,最後乾脆直接提出想輟學當電競運動員的想法。
這還了得。雖說電競是個新興的行業,不過大部分父母應該還是無法接受,曹姐也不例外。
倆口子一商量,覺得應該是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導致失去了自信。沒自信成績就差,成績差又進一步沒自信,惡性迴圈,才去網路世界尋求認同感。
治標還得治本,既然在校學習效果不理想,咱們就加點小灶吧,去校外補補課。
說幹就幹,他倆立刻給孩子增加了校外補課的量。而且,做的絕對體貼到位。老師的水平這些基本條件自不必說,選擇到最後,連長相都得過關才行。一切為了提高孩子學習的動力。
按理說家長用心到這個份上也夠可以了,可惜,孩子不但不領情,一個月後,還留下了一封信,準備離家出走!
雖然後來是安撫住了,但依舊厭學,還用起了甘地那個非暴力不合作態度。父母說什麼我也不反對,但就是不執行。你說你的,我幹我的,整個處於極端的叛逆狀態。
這下兩口子是徹底傻了,那段時間曹姐聊天必談青春期。回家後更是無所適從,不敢打、不敢罵、更不敢說話。
有一次半夜醒來,看到老公坐在旁邊默默地流淚,她本想安慰幾句,可終究相對無語,最後兩人抱頭痛哭,憋屈的是還不敢哭出聲來。
02 孩子不是反抗父母,而是反抗他們的權力想象中叛逆的孩子都有著倔強的性格,或者是失敗的家庭環境,可曹姐家非常重視教育,孩子也從小就聽話,高中以前幾乎沒讓他們操過心。
那怎麼一夜之間就全變了呢?這個青春期的荷爾蒙也太強了吧!
看完這個故事,不知道大家怎麼想。你會覺得孩子是一夜之間變化的嗎?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量變導致質變。今天你所看到的一切,必然有一個漫長的伏筆,只是你一直沒發現而已。
很多人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會反抗父母,而且大部分人會把這些反抗歸結為孩子此時身體的變化、性激素的高漲以及需要適應新的社會性要求等等因素,彷彿青春期的叛逆是一個必然現象。
但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卻提出,青春期一樣可以是和平期,而且和平度過青春期的家庭真的並不少。
這樣的家庭有什麼共性呢?觀察發現,他們的普遍共同點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權力爭鬥。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靠什麼來影響孩子的?事實上,大部分父母靠的都是權力。
越是負責任的父母,往往越會堅信一個觀念:行使權力來控制和指導孩子是他們的天職。
而所謂的權力,說白了就是強制性。
這在曹姐的例子中特別明顯。只要是家長認為好的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從學英語、學鋼琴、學散打,到增加補課量都要無條件服從。
單從目的上看,這當然沒有任何問題,可是這種強制的方式,卻常常讓孩子不得不學習對於他們來說十分困難或者是令他非常不快的專案。
青春期的叛逆就是對這種強制性的集中反抗。
03 自由和獨立導致反抗為什麼反抗會集中在青春期爆發?因為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能力追求兩樣以前他們就渴望的東西——自由和獨立。
人的天性追求自由,一旦感到自由被威脅和限制馬上會激發反抗的心理。無數影視作品一遍遍向我們證明過這個道理。
父母們總是會忽視這一點,他們的兒子或女兒也是人,是人就會在自由受到其他人威脅的時候為自由而戰。
以前孩子沒有反抗,並不是他們不需要自由,而是他們沒有能力反抗。而隨著青春期身高和力量的發育,孩子反抗的心理能量也得到極大地積累。
另一個招致孩子反抗甚至是怨恨的原因是獨立。
人類有一個普遍的心理傾向,如果一個人需要或多或少地依賴於另一個人,那麼依賴者對被依賴的人不但不會產生親切和友愛,反而會產生深深的怨恨和憤怒。
“玻璃大王”曹德旺講過一個故事,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給他寄了很多求救信,希望他能捐一些錢幫助自己的女兒換腎。他們的女兒七歲得了腎炎,三十一歲時醫生說要換腎,可是他們沒有錢。
曹德旺得知後,出於善心捐錢幫她換了腎,又考慮到大部分換腎失敗是因為換完腎就沒有錢繼續做後期的抗排異,所以還特意吩咐手下一次性給夠後續三年抗排異的錢。
可三年後,有一天祕書對他說,醫院來了電話,說被救的那個女的讓醫生給她開一個虛假證明,證明自己還需要抗排異。醫生問她,你不是好好地早就停藥了嗎?她說,你們醫院不就是靠賣藥賺錢嘛,曹德旺有的是錢。
明明在幫助別人,可人家卻並不領情。忘恩負義只是我們對這種現象的簡單評價。事實上,人們怨恨自己曾經依賴過的人並不少見,心理學上有種解釋是因為所有人都希望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依賴他人是有風險的,即他們所依賴的人有可能會變得不可依賴,比如曹德旺以後不再資助我了,我該怎麼辦呢?
或者依賴的人要求他們服從自己的價值觀。比如米國在資助窮國的時候,會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觀。而叛逆家庭的家長和這個很像,老美在資助國造就了很多反對自己的敵人,而家長在家裡造就了很多叛逆的孩子。
大多數人都渴望獨立,如果無法獨立,雖然這跟提供幫助的人沒有任何關係,但依賴者就是會產生怨恨和敵意,彷彿是因為別人的幫助才阻礙了自己的獨立。這看上去完全是不講道理,可是人性就是如此。
04 面對孩子,父母遲早會失去權力前面分析了孩子反抗的原因,從另一方面看,對於父母來說,也註定無法長期依靠權力來影響孩子。
孩子最開始時需要的食物或者是舒適的環境都必須依賴於父母,孩子聽話便會得到獎勵,不聽話就有可能受到懲罰,這給父母帶來了絕對的控制權。
不過也順帶著出現一個問題,在這種架構中權力要想有效,就必須一直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父母能掌握孩子真正需要的資源;二是父母要有孩子真正害怕的懲罰手段。
可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兩個條件都會受到極大的挑戰。
先說獎勵。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想從父母那裡獲得的需要會越來越少。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成就、身邊的夥伴、體育運動和學校認同等方式來獲得內心的滿足。
父母會驚訝的發現,以前你可以靠一個玩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現在你的手中已經沒有了任何孩子想要的獎賞。
再說懲罰。也許小的時候懲罰對孩子會產生較大的作用,但是青春期的孩子身高會快速接近或超過父母,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忍受疼痛,也更容易在社會生存。
即便是這時還需要父母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但是哪個父母又能真的做到極端地斷絕一切物質供應呢?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懲罰的手段必然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05 換一種方式峰迴路轉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的青春期並不是在反抗父母,而是在反抗父母手中的權力。而這種反抗又因為自由和獨立的需要,幾乎肯定會發生。同時,支撐父母手中權力的獎勵和懲罰卻在不斷失效。此消彼長,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當父母不再掌握權力,孩子自然也就沒有了反抗的目標。總體來說,在青春期之前,要做好榜樣,秉持尊重和協商的原則與孩子交往,儘早換一種影響孩子的方式才行。
除此之外,今天想和大家探討另一個話題,我們該不該接受改變不了的事實?
有一段著名的禱告文是這樣說的:
主啊,
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請賜予我智慧,來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和很多家長的交流中,我經常會聽到類似下面的話:
我有責任讓孩子不吸菸。
我必須讓孩子戒除網路遊戲。
我必須防止孩子早戀。
一想到婚前性行為,我覺得自己一定要掌控她的所有聚會細節。
可是拿吸菸為例,如果你已經為孩子講明了所有吸菸的壞處;找來了詳細的統計資料和報告;展示了可怕的肺部圖片;並身體力行自己也不吸。
那麼,如果孩子仍然選擇吸菸,你能怎麼辦呢?難道你能24小時都跟著他嗎?
再拿學習為例,如果你已經為孩子講明了學習能讓他更深地理解世界、理解美;學習是他跨越階層的重要工具;學習更能讓他得到別人的尊重。
可是孩子仍然不願去主動學習,那你能怎麼辦呢?
西方有一句諺語,“你可以把一匹馬領到水邊,但是你沒法強迫他喝水。”
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確實存在著一些父母無法改變的事情。
我們可以通過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可以通過建立尊重的親子關係來影響孩子,可是,如果你已經竭盡所能,但仍然效果不佳,我想對你說,人生的路還很長,暫時接受我們無法改變的,這或許就是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代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