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義上看,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擁有很好學識的教師,透過教育,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在學習中慢慢形成一種相對完善和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對事物的理解從感官觸控狀態提升到認知理解狀態。所以說教育是為了培養人才,提升人們的綜合素質,大家不會有什麼異議。但教育不只是為了培養人才,還有“篩選人才”這個關鍵作用,但很多人選擇視而不見。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他們為此付出了幾乎所有的心血,不僅花了大量金錢,也搭上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總有一些孩子,非常努力,成績卻始終處在中等水平,甚至是靠後位置。家長們想盡辦法,也請了校外培訓機構的“金牌輔導教師”,成績仍沒有提升。這種情況多數出現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和中學階段,而隨著教育年限增長,此類學生會越來越多。
“篩選”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當到了中學階段,學習內容變得越來越複雜,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思考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有些學生會感覺越來越吃力。他們不是不努力,不是不想把學習成績搞好,只是實在沒有能力把成績搞上去。一系列教育的過程讓他們看到一個事實:自己的學習能力很一般。
“篩選”是一個非常殘酷的過程,它不帶任何表情,不帶任何情緒,就像一個冷漠的“看客”,站在世界的外圍靜靜地看著刻苦學習的孩子們,然後根據孩子的資質把他們分成一撥撥的群體。學習能力強的那一撥孩子,在外界的教育和個人的努力下,成長為學霸或學神;學習能力弱的那一撥孩子,雖然外界的教育沒有放棄他們,他們個人也保持著努力的狀態,但依舊只能是普通學生。
大多數家長是接受不了這個事實的,很多孩子自己也接受不了。作為家長,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優秀?作為學生,誰不希望自己能在學業上取得巨大成就?
還記得當年火遍全國的“高考紅人”武亦姝吧,不僅獲得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冠軍,創造了《中國詩詞大會》有史以來的最高分,還是一個實力超群的理科生,考上了清華大學。
文理雙全,武亦姝絕對算得上是優等生中的優等生,學神中的學神。人們瘋狂地從她身上尋找成功的秘密,有人說她很勤奮;有人說她懂得時間管理;有人說她的父母有不小的功勞。不否認,勤奮、懂得時間管理和父母的教育,是武亦姝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最關鍵的是,她有著一流的天賦。這種天賦體現在各個方面,超強的記憶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無人能及的堅毅、冷靜、淡定。
一流的天賦,加上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要孩子自己不胡來,基本都會成為學霸。倘若天賦一般,就算特別努力,成為學霸的機率也很低。
我們所經歷的教育,正在把一大群人,篩成很多個“小群體”。家長和孩子不能視而不見,而是應該面對現實。家長只有敢於面對,才能進行調整,不再給孩子制定不切實際且無法實現的學習目標,和孩子一起擬定一個最適合個人成長的奮鬥目標。倘若家長一直視而不見,總是逼孩子在他力不能及的道路上前行,就是不停地把孩子推向失敗的深淵,一定會帶來很多問題。
筆者曾親身經歷過一位家長因不顧孩子天賦,硬是把一個“很有可能考上大學”的孩子,逼成了沒有高中畢業證的“遊蕩者”。這位家長的孩子,中學階段的文化課成績不太好,個人漸漸對文化課失去了興趣。不過一直在校外興趣班學習畫畫的他,對美術頗有興趣,經過權衡,他決定走“藝考”這條路。可是父母對他說“畫畫終究只是一個興趣,一個男孩子,不能把畫畫當飯吃”。眾所周知,參加藝考,需要有大量的經費做支撐,沒有父母的支援,他只得放棄。
之後,他的學習成績直線下滑,與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差。到了高二下學期,他徹底失去耐性,與父母完全決裂,連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都沒有參加就離家出走了。
教育的篩選作用雖然很殘酷,但並不可怕,它只是在幫助我們挖掘孩子的特長,然後我們根據孩子的特長,好好規劃孩子的成長。
當家長知道了孩子的極限,知道了孩子更適合做什麼,就可以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更有效率的地方。畢竟教育,不是隻為了讓孩子多考一點分數,孩子健全的人格,不怕苦、不服輸的精神,以及善良、剛正和樂於助人的美德,同樣非常重要。如果家長能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做科學引導,就可以幫助孩子可以走出不一樣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