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長期以來,被作為是“謙讓”品質的典範,被老師和家長用來教育孩子從小要懂得謙讓。故事中,4歲的小孔融將大梨讓給了哥哥和弟弟,自己選擇了最小的那個,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因此這成為了“謙讓”的典範。

這樣的事例,也經常被家長和老師用來教育孩子,教育他們要禮讓他人,要懂得謙讓。很多二胎的父母經常用這個典故來教育大寶要謙讓二寶,一旦大寶和二寶發生矛盾衝突,家長往往不問青紅皂白就就先批評大寶:你作為哥哥(姐姐)難道就不應該讓著點弟弟(妹妹)嗎?看看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

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孔融讓梨首先是出於自願的,因為當時長輩把選擇權交到了他手上,所以這種“讓”的行為並不是家長長輩強加的,而是出自於孔融自己的選擇。再往深裡想一想,孔融的這種謙讓的行為是不是出自於真心的呢?

正常情況下,人在分配東西的時候,都會傾向於自己,給自己分配的多一點,尤其是孩子,他們對社會規則並不十分理解,所以本能會讓他們在分配東西的時候傾向於自己。我們假設四歲的孔融很喜歡吃梨,他選擇了謙讓,這必然是違背自己真實的想法的。

孩子為何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樣做會得到父母長輩的誇獎,所以孩子這樣做多多少少有點“作秀”的意思,只是這種行為在父母長輩的肯定和鼓勵下,會變得固化,然後形成一種習慣。

不管是處於“作秀”還是禮讓的心理,孔融在讓梨的時候,確實是自己的選擇,但是家長在運用這個典故的時候,卻往往有點道德綁架,以這個故事為引子,然後引出“哥哥(姐姐)必須禮讓弟弟(妹妹)”的結論。

傅首爾說過一句話我是比較認可的:如果孩子手裡只有一顆糖,你憑什麼要求他大方?這個時候父母們應該反思的是自己給得夠不夠,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違心地謙讓。

如果謙讓變成了一種習慣,就會變得理所當然,沒有感恩,只有心安理得。我家裡兄弟姐妹比較多,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要懂得謙讓,上禮讓哥哥姐姐,下禮讓弟弟妹妹。開始的時候,我的謙讓還能換來父母的誇獎,兄弟姐妹的感激,但是慢慢地,他們就認為我的謙讓是理所當然的,在分配東西的時候,我總是最後一個,分到的東西總是最小的,如果不夠的話,我也總是落空的那一個。

這種謙讓是違心的,但是卻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性思維也成為我以後參加工作的重要障礙。在職務晉升中,我不爭不搶,講究謙讓,結果比我晚參加工作的小夥子職稱都比我高。在升職調動的時候,我又讓了,結果到現在還是平頭百姓,啥好事也輪不上。

謙讓的品德是好的,但是謙讓一定要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應該是強求。孩子懂得謙讓是好事,但是不能習慣成自然,如果長期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會造成一定的阻礙。

謙讓是一種美德,但是不能成對孩子強制的要求,可以引導孩子講究風度,講究謙讓,但是不能要求他們必須謙讓,凡事退讓!

18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做父母的一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