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有一個問題就經常在我腦海裡徘徊:世界變化這麼快,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落後?

以後的世界什麼樣,誰都無法準確預測。有人甚至認為,現在的小學生,大概有三分之二會在未來從事目前尚未發明出來的工作。

這就給我們的教育出了個難題:讓孩子學點什麼,才會不落伍,真正受益一生?

1你在培養A型孩子,還是X型孩子?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曾提出過一個觀點:

清華校園裡有很多“A型學生”,但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X型學生”。

所謂“A型學生”,是指傳統觀念裡的那些“好學生”,他們的成績總是能得“A”。

而“X型學生”則與之不同,他們的成績並不一定拔尖,但願意承擔創新風險,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兩者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創造力。

有這樣一個小測試:桌上有一張紙、一支筆、一杯透明液體,該怎麼提醒其他人,這杯液體有毒?

A型學生可能會寫一句警示標語,或者畫一個毒物標示貼在杯子上。

而X型學生則可能會直接將紙揉成一團,或把鉛筆折斷扔進杯子。

後者的方法雖然看上去像是搗蛋鬼,但直接把液體弄髒,別人就自然不會去喝了,這樣做其實更有效。

陳吉寧的觀點得到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贊同。

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米切爾·雷斯尼克,曾與陳校長有過一場對話,他提到缺少X型學生的情況不僅存在於中國,也是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問題。

好在,創造力雖然沒法教,卻可以培養。

雷斯尼克的解決辦法是,教給孩子們一種有創造可能的“遊戲”,他們就可以像拿著積木一樣,親手把腦海裡的想法變成現實,創造出此前不存在的東西。

這種特別的“遊戲”,就是程式設計。

第一次看到這個觀點,我是將信將疑的。在我的認知裡,程式設計是複雜枯燥又高深的玩意兒,孩子別說學不懂,就算是學了程式語言,又能做出什麼東西來呢。

沒想到,很快我就被幾個小孩子“教做人”了。

2程式設計牛逼的小學生能達到什麼水平

前些天,我看了一檔名為《智造將來》的綜藝節目,一個叫袁翊閎的男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孩子來自廣東中山,剛13歲,卻已經做出了一個叫“小藍”的人工智慧機器人。

它可以和人進行簡單的問答互動,比如告訴你明天的天氣,或者講個冷笑話。

在節目現場,袁翊閎還畫了一幅小藍的架構圖,其專業程度讓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博士王孟秋驚呼:“有些東西是我博士的時候搞的!”

節目組還帶著袁翊閎和另外兩個小朋友到了四川大涼山,體驗“變形記”。

誰知道,這幾位程式設計少年不僅在當地學校客串起程式設計老師,還一不小心隨手幫小同學們解決了好幾個生活難題。

比如,村裡的小夥伴每天都要早早起床餵雞,袁翊閎注意到後,就想通過程式設計製作一個定時餵食器。

他邀請了餵雞的小朋友一起加入,幾個人圍在電腦前協力完成了這個小發明,還根據每天投喂的頻率和分量,做了進一步優化除錯。

看到餵食器成功投喂的一瞬間,他們很激動地歡呼起來。

同行的女生萬海妍也毫不遜色,看到小夥伴在烤火時被柴火薰得流淚,她利用帶來的零件製作了一款家庭環境實時監控系統。

而另一位程式設計少年趙一舟,則在節目裡展示了他製作的一款模擬電鋼琴。

這兩個孩子,一個12歲,一個才9歲,而他們用程式設計做到的事情,著實讓我大為驚訝。

這幾位程式設計少年,肯定是同齡人中的出類拔萃者,但他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程式設計水平,其實並不是因為天才或偶然。

3

程式設計早已進入中高考

去年,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就已經明確指出:要在中小學階段設定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程式設計教育。

教育部去年公佈的高中新課標裡,程式設計和計算機思維已經成為了必修,浙江省更是率先試行把程式設計納入了高考,南京市也把程式設計納入了中考科目。

翻翻現在的中學資訊科技教材,滿眼都是程式語言、物聯網、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等不明覺厲的詞彙。而遙想當年我們的微機課,學的卻是“開始—附件—畫圖”!

時代進步之快,足以讓人明白什麼叫“後生可畏”。

正如我們今天無法想象一個不懂Windows的人該如何生活一樣,二三十年後的我們的孩子,可能也無法想象一個不懂程式設計的人該如何生活。

其實,在少兒程式設計教育上,中國已經有些落後了。

朋友告訴我,幾年前,英美等24個國家就設立了程式設計課程大綱,少兒程式設計已從興趣技能培養進入了基礎教育。

讓孩子們跟緊時代,這很好理解,但很多人疑惑的是,為什麼這些國家都選擇支援程式設計教育的發展,難道以後的社會需要這麼多程式設計師嗎?

4

那些學程式設計的孩子,到底在學什麼

以前上學的時候,不少同學都有過類似的抱怨:學函式有什麼用,揹物理公式有什麼用,我以後又不想當數學家、物理學家,只要買東西會算賬、會換電燈泡就行了!

聽上去似乎有點道理,可你轉念想想:假如你沒有學過函式,沒有理解過物理公式,你還能理解投資的複利效應嗎,還會選功率合適價錢划算的家用電器嗎?

知識的意義,從來不體現在考試分數,而是對我們認知模型和思維能力的塑造培養。

第五季《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是否該支援能讓全人類大腦實現一秒知識共享的新技術。辯手陳銘舉的一個例子讓我記憶猶新。

美劇《越獄》裡,男主邁克進入監獄解救哥哥。陳銘發現,自己只注意到了囚牢、操場、犯人、獄卒……

而作為建築專家的邁克,卻看到了牆背後的所有東西:通風管道、下水管道、緊急通道……

他忽然意識到,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可能完全不同。

也就是說,不同門類的知識,就像一扇扇門,往裡望去,是一個個各有特色的平行世界。

現在,計算機和網路已經對社會介入得越來越深,未來我們的生活一定是高度程式化的,沒有程式設計思維的人,可能會像今天因不熟悉作業系統而無法熟練使用智慧手機的人一樣,與時代嚴重脫節。

正如學會寫作,它幫我們提升了表達素養,並不一定要真去當作家或記者。那些把程式設計教育普及化的國家,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們將來都去做程式設計師,而是讓他們掌握一門在未來社會十分重要的表達方式。

就像袁翊閎等程式設計少年體現出來的,程式設計已經內化成了他們改變生活的方法論,成了可以隨手施展的創造性工具。

也許有一天,這些學習程式設計的孩子會意識到,現在像遊戲一樣在螢幕上拖拽的圖形和程式碼,其實就是他們通往未來之門的密碼。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學霸”孩子都在用的工具:學會用“錨圖”,學習效果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