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和親戚哥哥姐姐們在一起聊天,知道我是做兒童教育的,自然而然就談到孩子教育問題,一說不要緊,聊天畫面簡直變成了娃的現實大吐槽:孩子現在高一了,還光知道玩 ,對學習一點也不上心,報了各種輔導班也不想去,在家要麼看電視,要麼打遊戲,就是不學習(此處省略一萬字的吐槽)
中年老母親的心吶 都懸在孩子的學習上了(捂臉)
不管如何吐槽應試教育,高考依然是相對最公平的有效選拔人才,開啟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式,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對比,就有了“別人家的娃”這個概念,老母親的頭髮即便都操心掉了,該操心還是得操心呀
這是多少老母親老父親希望的畫面
敲下這些字的時候,我的腦海依然還在回憶著那天聊天的畫面,親戚的話還在不停地鑽到腦子裡面去“光知道玩,不上進,還不讓說,一說就頂嘴,真是氣死我了”
大家在看這些文字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這些是觀察到的事實嗎?還是對孩子的評價,是否定,僅僅是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帶著情緒或者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去和他們溝通的時候,你覺得孩子能聽進去嗎?我們來換位思考下,假如今天你去上班,剛到公司領導就說“你怎麼老是遲到”,即便你心裡認同遲到是不對的,但是嘴上依然想反駁,“我什麼時候老是遲到了(白眼)”
“你怎麼老是遲到”這是個人評價,會激起反抗。
“你這個月遲到了3次”這是觀察,是事實,事實不容易反駁,也更容易為他人接受。
如果我們的表達言過其實(或者在別人聽起來是言過其實的),他們就有可能產生逆反的心理,而不願意做出友善的迴應。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家長會反駁我啦:但是孩子確實表現的是這個樣子啊,如果他聽話好好學習,我會這麼說他嗎,我說的這都是事實呀。
閱讀這首小詩,可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這點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照我的吩咐做事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你在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和你不一樣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別
現在回想下我們在和孩子,和同事,和其他家人溝通的時候,有多少次是帶著標籤溝通的呢
對老公“你從來都不關心我,關心這個家,這個家是我一個人的嗎”
對父母“你總是這麼嘮叨,我不是小孩了,能不能不要管我那麼多”
對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一點也不省心”
對下級“你的工作態度一點也不積極認真”
聽到的人,要麼自暴自棄,要麼奮力反抗,要麼充耳不聞,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溝通效果嗎
溝通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嗎,如果解決不了,為何不換一種方法呢?
對老公“這個周你有3天晚上沒有回家吃飯了,我希望你今天可以在家陪我吃飯,吃過晚飯以後一起收拾下衛生,我一個人做有些累。”
對父母“這個問題你和我說了4遍了,放心吧,我一直記得呢。”
對孩子“這個東西有些危險,如果你碰它我擔心你會受傷。”
對下級“當我安排這個任務的時候,你過了1個小時才開始行動的,是因為有什麼困難嗎?”
換下溝通方式,是不是好多了,不僅僅是對孩子,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