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抱怨,都說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可是我溝通了,孩子不聽啊?不但不聽,還和我吵?
這類情況並不是少數。
家長們感到很疑惑,甚至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也會去學習一些相關的教育知識、心理學知識,還有溝通技巧,但是爭吵仍舊會發生,問題到底出在哪?
其實根源在於,知易行難。
家長學會了不少理論,可是遇到問題時,家長仍然會沿用自己舊有的對話習慣,甚至有的家長缺乏帶領,獨自陷入了溝通的誤區而不自知。
我們舉個例子,在這段對話中,我們感受一下溝通的技巧。
媽媽:我有個快遞到了,你跟我下去拿一下吧,有點重。
兒子:等一下再,等我打完這一局遊戲。
媽媽:你打遊戲就那麼重要,一天到晚就只知道打遊戲,人家快遞員就在門口等著,人家又不可能一直在那等。又不是去超市買早一點晚一點無所謂。
兒子:(有點生氣了):我就不去,沒空。
媽媽:你打遊戲能當飯吃啊,你打遊戲我們在旁邊看著是不是就飽了,就不用買菜做飯吃飯了。
這段對話中,家長們先來分析一下以下這幾個問題。
1、分清楚問題的歸屬,屬於誰的問題
2、溝通中陷入了哪些溝通誤區
3、媽媽的心理需求和感受是什麼
4、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感受是什麼
5、如果你是家長,你會怎麼溝通
6、你是否有和這個家長類似的行為呢
我:我的快遞到了,比較重,走跟我一起下去拿一下去。
兒子:等一下再,等我打完這一局。
首先,問題歸屬屬於媽媽的,媽媽希望兒子跟自己一起去拿東西,而兒子因為要打遊戲希望媽媽等一會兒。
我:你打遊戲就那麼重要,一天到晚就只知道打遊戲,人家就在門口等著,人家又不可能一直在那等。又不是去超市買早一點晚一點無所謂。
兒子:(有點生氣了):我就不去,沒空。
媽媽因為著急下樓拿東西,不想讓送快遞的人一直等,也可能會覺得這樣不禮貌,所以希望孩子現在就下去,當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時候,就指責孩子指責遊戲,發洩自己的憤怒,這裡媽媽陷入了指責,講道理的溝通誤區。
媽媽:你打遊戲能當飯吃啊,你打遊戲我們在旁邊看著是不是就飽了,就不用買菜做飯吃飯了。
兒子因為生氣索性不去了,媽媽更加生氣,指責的溝通方式轉化為質問(打遊戲能當飯吃啊)和嘲笑(我們看著你打遊戲是不是就飽了,不用吃飯了)。
這種溝通方式只能激化雙方的矛盾,讓衝突更加激烈。
整個事件中,媽媽的需求是兒子能夠幫助自己去下樓拿東西,媽媽的信條是不能讓別人等要守時,拿東西比打遊戲重要,遊戲可以隨時停下來,媽媽的情緒感受是由平靜轉化為生氣進而轉化為憤怒,溝通由請求轉化為指責進而轉化為嘲笑。
兒子的需求是想打完這一局再去,兒子的理由是遊戲真的不能停下來,不能中途退出,否則影響積分,影響排名,兒子的情緒感受由平靜轉化為生氣,溝通結果由一會再去轉化為不去了。
其實想一想,兒子也許就兩三分鐘就打完了,也許遊戲真的不能中途退出,媽媽被拒絕了之後如果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非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比如問問兒子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如果時間短就跟送快遞的人打個電話說明一下,讓師傅等個兩三分鐘也未嘗不可,如果時間長可以媽媽先下去把東西接過來然後等著兒子一會兒下樓兩個人再一塊上來。
親子溝通中,我們只有尊重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尊重我們。
雖然我們是家長,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且獨立的,傳統的權威式的大家長已經不太適應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了,所以我們可能要發展一種新型的尊重平等自由的親子溝通關係,看到孩子的需求,學會表達我們自己,保持我們情緒的穩定。
如果這樣說可能會更好:
兒子,你大概還有多長時間?要是時間短媽媽給師傅打個電話說明一下,要是時間長我先下去等著你,你打完遊戲了下去幫媽媽拿可以嗎?
心理學研究顯示,很多生活幸福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認知靈活。
他們能夠接受事情超出自己的預期,能夠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案,變化總是存在的,我們要學會靈活地應對生活中的變化,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關於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厭學、沉迷遊戲、拒絕溝通等問題,默薇老師在《青春期叛逆破解訓練營》中都有講到。
透過心理學的角度剖析青少年行為偏差背後的根本原因,幫助家長真正的看見孩子,理解孩子,從根解決孩子的叛逆難題,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