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我們要鬆弛下來,要發現孩子的喜愛,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
而她說,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地刷題,要死記硬背,要用填鴨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貧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廈大和川大。
她們,一個是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老師,一個是華坪女中的老校長張桂梅。
她們,不僅僅是她們,也撕裂著我們的家長:為人父母,我們到底要怎麼教育孩子?
管得多了,是專制,是控制,是裹挾,是情感綁架,是過度期待,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施虐,最終招來叛逆和控訴。
管得少了,是敷衍,是無為,是放任自流,是不負責任,是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輸在一條條起跑線上,難免在比較中重返焦慮。
對孩子進行教育,究竟是該“嚴加管教”,還是“大膽放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對這個問題有他獨到的見解。有一次,他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對於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麼呢?學習不好,品德不好,沒有禮貌……這都要管。什麼要放呢?吃苦耐勞的事,經風雨見世面的事,要放手讓孩子去幹。”他的見解很有道理。
一、教育孩子,家長該管
有管有教有罰,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龍,但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一天能變成一個成熟獨立的大人,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可是真正的自由,都很貴。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你可以溺愛你的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會。與其等待孩子將來被社會敲打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小就正確教育孩子。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必須先殺出重圍,找到立足之地,才能談自我和尊嚴。當然,每個孩子的尊嚴和夢想,都是難得可貴的。但現實的殘酷在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你必須先用實力讓別人看見你,你的個性和熱愛,才有施展的空間和餘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窮孩子的自我和熱愛,都是歷經一路艱苦跋涉,才能走向開闊之地的重建和重塑。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沒有這種歷練,註定是要吃更多的苦。
必須死磕,必須硬扛,必須壓抑自我,必須放棄快樂,必須用不留退路的決絕和果斷,向著那個叫高考和大學的龍門,用勁兒一跳,奮力一躍。不能有半點的鬆弛,不可有半點的懷疑,不許有半點的懈怠,不該有半點的偷懶,因為這是唯一改命的機會,也揹負著一個家幾代人的希望。只有苦苦奮鬥,考上大學,來到城市,才能擺脫父輩的貧窮和愚昧,才能穿越風雨和疼痛,成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艱難的普通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必心懷遠見,必高瞻遠矚,必能一切從孩子更長遠的未來出發。教育孩子,家長該管。
二、教育孩子,家長要管得早
年少時放羊孩子,成年後就很難控制孩子。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是垃圾。”李教授舉了個例子:“有一個老教授找我,說我這兒子天天跟我要東西,17歲了,只要不滿足就扒著窗戶說我不活了,我要死。這父親只能滿足他兒子的要求,今天手機、明天電腦、後天遊戲,什麼耐克鞋、腳踏車......,總而言之他父親也沒辦法,最後問我怎麼辦,我說晚了,你現在不給也不行了,那你就給吧!他說給不起怎麼辦呢?我說那你就熬吧。”
孩子3~6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6歲前,是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在這個階段,父母要給孩子心裡埋下規矩的種子,小到做錯了事需要道歉,制定的規則需要去執行;大到遵守社會規則,堅守道德和意義的約定。只有在孩子叛逆期來臨之前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對父母有敬畏之心,孩子才會從感情上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然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孩子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
父母給孩子多少規矩,孩子就給父母多少未來。智慧的父母,是在該管的時候毫不手軟,不該管的時候灑脫放手。
三、教育孩子,家長的管教應有方
面對孩子出現問題到底該不該管?答案是:不是單純的管,也不是單純的不管,而是科學有效地管。
1、教會孩子獨立
2、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習慣,其實往往體現了我們的生活態度,更會決定我們人生的高度。對孩子也是如此,家長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不管是生活方面,還是學習方面。比如孩子學會自己整理房間和書桌,養成自律的性格;孩子放學就主動做作業,養成不拖拉的好習慣;孩子喜歡閱讀,開拓眼界,還能提升氣質。
這些好的習慣是可以伴隨孩子一生的珍貴禮物,能夠使孩子受益終身,家長不能忽略。
3、計較孩子的學習成績
成績是通往各條大路的敲門磚。不管孩子學什麼,將來都要透過學習才可以達到目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和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計較成績。因為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且孩子本身的定力也不足。孩子一旦因為自己的失誤走錯一步,那時我們再和孩子計較就已經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努力,這就是父母計較成績的原因。
總之,家長對孩子不能只是一味地“管”,該放的一定要“放”;同樣,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放”,該管的一定要“管”。要有“管”有“放”,“管放結合”。這才符合教育的辯證法。
作為平凡人家的父母,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
我們沒有那麼多平臺和資源,但該陪伴時,絕不偷懶;該引領時,絕不推責;該奮力一舉時,絕不錯失機會。
而作為普通人家的孩子,少年們也早晚會懂得: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公平的,學習也從來不是輕鬆的,你想要得到更多尊重,創造更多價值,獲得更多自由,就要在一路跋涉中,走向更高平臺,碰撞更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