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家長朋友都為孩子的拖拉而煩惱。
家長呂女士:早上起來叫了很多遍都不起床.......;
家長王女士:喊孩子吃早飯,等了半個小時還在房間裡磨蹭.......;
家長趙女士:昨晚他坐在那裡一個多小時了,都沒有辦法做完作業.......;
家長張先生:我家娃晚上該睡覺了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肯睡覺.......;
想想這些問題真的蠻讓家長們頭疼的。
那麼,孩子拖拖拉拉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緣由呢?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改掉拖拉的壞習慣呢?
孩子真的很難感知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光難買寸光陰。”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不少父母從小就讓孩子把這些名言警句牢記在心,但是孩子做事卻依然拖拖拉拉,家長除了催促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不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而是時間太抽象,孩子根本體會不到。
他在門口慢吞吞穿鞋,鞋帶繫了一遍又一遍,然後又去上廁所,把家裡人逼急了,不停大聲喊他:“快點!”
而表弟坐不緊不慢地答:“為什麼要快?我們去早了,說不定那些動物還沒吃早飯,不肯出來呢!”
這樣的場景,也許每個媽媽都不陌生。
去公園玩滑滑梯,說好再玩10分鐘的孩子,時間到了卻拉著滑梯扶手死活不放手。約定的時間到了,孩子嘴裡雖然迴應著你的提醒,卻一點沒有放下玩具的意思。
一個小時究竟有多長,10分鐘我們能做多少事?
每個成年人都能脫口而出,但是對於7歲以下的嬰幼兒真的沒有概念。
大人嘴裡的5分鐘、10分鐘,孩子聽過,也在幼兒園或一年級的數學課本學過,可是根本不知道是多長時間,也就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要做的事。
心理學家發現:
從3歲到7歲,孩子的大腦一直在發育,腦容量不斷增加,神經元連結不斷增加,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做到對家長、老師提到的幾分鐘、幾小時時間能快速反應。
(圖片來源/網易)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DIY時鐘。你只需要:海綿紙,兩腳釘,剪刀,手工白膠。幾點吃飯,幾點去上學,幾點起床,幾點遊戲,幾點睡覺……這下一目了然。
可以轉動的鐘錶盤,教孩子認識時針,分針,秒針,並告訴他們三根針轉動帶來的變化,讓他們學會觀察時間。
可以明確告訴孩子時間的多少,比如:
1、告訴孩子再過5分鐘,我們就可以吃飯啦!
2、再過30分鐘爸爸就會到家了。
3、你還可以看10分鐘的電視。
4、我們煮飯需要15分鐘的時間。
5、姐姐1分鐘可以跳繩200下,哥哥1個小時可以做2張試卷
......
這些具體的提示,都能讓孩子明白時間的長度和寬度。
時間先後順序?傻傻分不清這個寒假,3年級的龍龍可把媽媽氣得夠嗆,他的媽媽介紹自己的孩子在寒假期間是這樣寫作業的:
寫兩分鐘作業,拿起玩具玩了五分鐘;
媽媽提醒後,放下玩具寫了三道數學題,就跑出去上廁所了;
又回到房間寫了5分鐘,開啟冰箱找了杯優酪乳喝,喝完後十分鐘過去了;
終於把數學作業做完了,本來該開始寫作文了吧,可是媽媽進屋檢查的時候,卻發現他在看課外書……半小時的作業量兩小時才完成。
這樣的情況,其實就是孩子沒有時間順序的觀念,小孩子的精力本來就比較有限,再加上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重,所以經常出現本來幹著一件事,一會兒就去做別的了,再過一會兒又被其他事物吸引又轉移了視線。
缺乏時間順序感會讓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缺乏調理,辦事的效率也不高。
出現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讓孩子預計每項作業的完成時間,寫在記作業本上,然後計時,看看真正的完成時間和自己的預測有多大差異,提前多少或錯後多少,為什麼?
這個方法可以引發孩子對時間的關注,感受時間,增強對時間的感知。
家長陪孩子做作業(圖片來源:搜狐網)
如果孩子完成了對單次學習任務的規劃,並且家長確認完成得好不錯,之後就可以進一步指導孩子把週一到週五要完成的重要事情提前計劃,寫在“每週計劃表”上。
這樣,每天要完成的任務,一目了然,或者,也可以更詳盡的將每天的具體時段進行計劃和安排。完成事項用記號筆標註。
計劃表(圖片來源:搜狐網)
兒童教育專家樑志援指出,很少人會承認自己在浪費時間,但透過每週的時間紀錄表,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每週的時間使用情形;之後再透過幾個重要問題的思索,討論專案的比重與合宜性;帶著這些經過思考後的結果,試著列出另一份更具效率的時間規劃比例。
讓孩子體驗到珍惜時間的快樂,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相應的任務,剩下的時間孩子自己安排,做他想做的事情。這樣也能讓孩子勞逸結合、學習和娛樂兩不誤!
所以,試著站在孩子的視角,看一看他在其中追求的價值,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更大價值的推動,孩子拖拉的行為自然就可以得到解決了!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這是我對於孩子時間管理方法的初步嘗試,後續若有其它改進的地方,我會持續寫文章分享給大家。
家長們如果有有關於時間管理更好的方法,或者關於學習方法上的好的建議,歡迎在下方評論欄留言,進一步探討孩子學習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