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問題一直是許多家長的一個“心病”,有時家長們總是會頭疼,明明同樣是坐在一個教室裡學習,做著一樣的作業,為什麼自家孩子總是比別人“差了一截”呢?
案例分析:家裡有個侄兒今年已經初三了,由於中考將近,孩子的作業任務特別的多,光是語文作業每天就要做半天。由於語文是侄兒的短板,每次做閱讀要花上好長時間,可最後又偏偏看不到什麼練習效果。
有一次我特地考了考他:“你剛剛做的那篇文章講了什麼故事?主人公為什麼要那樣做啊?”結果他在複述過程中支支吾吾,連事件的前因後果都講述不完整,更不要說高效地做閱讀題了。
其實很多孩子也是這樣,很多題目不會寫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夠聰明,而是在做閱讀的過程中“邊做邊忘”,如果連內容都記不住,自然就要花更長的時間去記憶並理解。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腦科學冷知識: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可不是因為孩子不聰明,而是因為受到了記憶力差的影響。
記憶力分為哪幾種類型?第一種: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就是指利用短暫的時間進行記憶並迅速利用的一種記憶方式,這也是很多孩子在背單詞時採用的記憶方法。當老師開始聽寫單詞前,孩子利用十幾分鍾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迅速瀏覽單詞,但是並未形成深刻記憶。
瞬時記憶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幫助孩子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正確率,但是對於長期的知識積累並沒有幫助,如果孩子沒有複習鞏固,很容易就忘得一乾二淨。
第二種:短期記憶
短期記憶指的是孩子在大考之前的“突擊”,就是利用一到兩個禮拜的時間對知識進行大概的瀏覽和再記憶、這種記憶方式和瞬時記憶不同的是,它對於知識進行了簡單的理解,但是還不足以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孩子如果只是利用短期記憶來複習的話,很容易在大考過後就忘記自己學習了什麼。
第三種: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是指不斷透過理解、複習、鞏固將原來課本或是課外書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長期記憶能夠將外界的資訊內化到一個人的潛意識裡,從而在使用知識時可以十分迅速地進行辨別、判斷。
從以上三種記憶方式相信各位家長們就能夠看出,長期記憶是對知識的最大化利用,要想孩子加強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應該儘量少地使用瞬時記憶。
為什麼說記憶方式和閱讀理解能力有關聯?記憶方法對於孩子閱讀能力的影響在於,孩子們如果讀完文章不能夠像長期記憶一樣將知識內化,透過自己的理解再一次回顧文章內容,那孩子在寫題目時就很容易被問題“牽著鼻子走”。
如果連閱讀完的東西都不能夠用自己的話複述,說明孩子在“死記憶”,而非理解文章,才會導致語文“閱讀理解差”的假象。並沒有笨孩子,只有不擅長記憶的孩子。
身為家長,如何改變和最佳化孩子的記憶方式呢?首先,讓孩子改掉瞬時記憶的習慣
瞬時記憶雖然能夠帶來即時的效果,但是不能夠起到長期作用,家長應該每天督促孩子複習一部分的知識,每天的複習量不要過多,但一定要讓孩子把知識真正地消化並理解,變成自己的東西。
其次,建立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需要透過不斷地刺激大腦來實現,因此家長們可以多向孩子提問,例如當孩子回家後問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或是睡前讓孩子給自己分享一些課堂上的有趣的話題,這樣可以刺激孩子大腦反覆記憶一天內所學的知識,有助於深刻記憶。
最後,培養孩子閱讀文字的習慣
有些孩子之所以記憶差,是因為對於文字不夠敏感,也是日常缺乏閱讀的表現,這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多讀讀課外書,增強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量,讓孩子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出“語感”,有利於記憶的鍛鍊。
結語:孩子閱讀能力差並不是因為孩子笨,而是因為孩子的記憶潛能沒有被完全開發,家長應該對給孩子鍛鍊記憶力的機會,儘量多培養孩子長期記憶的習慣,讓孩子學著說故事,有利於孩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時還加強了孩子的語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