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指自我約束,所以逼出來的自律不是自律,是他律,而他律是不可能持續的。
我父母還有好幾個親戚都是老師,小時候家裡就有很濃的學習氛圍,如果我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親戚就會輪番上陣各種說教,所以我從小讀書就挺認真,成績也很好。到了高中以後,我的叛逆期來了,變得無比厭學,成績一度滑落至中下游,要不是高三那年家裡發生了很多變故,所以最後振作了一下,否則可能大學都考不上。等我考上大學,沒有人約束之後,我就完全放飛自我了,大學整整4年,幾乎沒認真上過幾堂課,多次因為成績太差而差點被退學。所以說他律就像美麗的肥皂泡,只是要看什麼時候會戳破而已。
自律的基礎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
一個2塊錢的小玩具,破了就破了,丟了就丟了,沒有人會在意的,但是一個價值8000塊的iphone,我們就會好好保養。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一個整天被父母逼迫的孩子,他自會覺得自己是個讓父母失望的孩子,是個失敗的孩子,是個沒用的孩子,這種孩子更容易滑向自暴自棄的深淵。只有覺得自己是彌足珍貴的,覺得人生是美好的,懂得自尊自愛的孩子,才有能量去對抗人性,克服惰性。自律是反人性的,能夠自律的人,必然是高自尊的人。很多家長不愛聽,但是事實就是這樣,長期的逼迫必然是對自尊的傷害。
自律的核心是延遲滿足,承擔責任。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定快樂與痛苦的順序。對孩子來說,就是先寫完作業才能去玩,而要達成這點,需要孩子能面對不做作業的後果,從而承擔起做作業的責任。有些家長過多的介入孩子的學習和作業,那就變成了媽媽反正會催我寫作業的,媽媽反正會幫我檢查的,所以我先玩一會再說。如果某天沒有大人督促,可以想見孩子肯定會玩到睡覺的。學習如果是大人的責任,不是小孩的責任,那自律就遙不可及了。
我們家2個小孩,現在11歲上5年級,我覺得他們自律性非常的不錯,說幾個方面吧。
1。上課。我在疫情期間看過他們上網課,2個孩子都非常認真,非常專注,我們大人在房間裡進進出出,完全不會影響他們,他們根本看不到我們的存在。
2。作業。從小他們的作業我們大人就很少管,除了三年級的時候,給他們做過一些作文的輔導和建議,到現在我們可以說幾乎完全不管了,不督促,不陪同,不檢查,不關心。有時候需要家長給作業簽名,我們也就只是籤一下而已。
3。閱讀。在節假日和週末我們要求他們每天閱讀2小時,其中1小時中文1小時英文。我估計他們有80%的日子能夠做到。有時候讀的高興了,一天能讀完30萬字,一年下來,達到2千萬字的閱讀量應該問題不大。
4。螢幕時間。節假日和週末每天可以玩遊戲或者刷抖音或者看電視共計2小時。他們基本上不會超時。
以上這幾項,最近一兩年來,我們都已經很少去監督抽查了,基本上就是靠他們自律達成的。
我們如何培養孩子自律
先說前提,我們家是崇尚“快樂教育”的,所以我們給與孩子的環境是極為寬鬆的,我們家的原則就是讓孩子做主,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90%都是孩子們做主。那麼2個被高度“溺愛”的孩子怎麼能自律呢,直覺上這不是矛盾的嗎?詳細的教育觀念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不贏起跑線的教育觀2:讓孩子做主 - 流浪星光的文章
一:高度“溺愛”,才能產生高度自尊。
從小他們都是很有自信的,直到小學一年級,當時班裡有幾個學霸實在太厲害,他們當時成績也一般,就會有點心虛,覺得自己不夠厲害。那時候我們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大意就是你看你們足球踢的那麼好,芭蕾跳的那麼好,畫畫也畫的那麼好,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你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練習,練習的多自然就厲害,如果你們也能花很多時間學數學,學英語,那麼你們也能變得厲害的,上一年級以前,我們沒有花時間學這些,你知道是為什麼嗎?那是因為我們覺得出去玩更重要,足球更重要,畫畫更重要,所以這只是個取捨的問題。現在你們上一年級了,和以前的情況又不同了,現在這個階段學習比較重要,所以你們只要在英語數學上多花一點時間,你們很快就能趕上來的。
後來他們的確慢慢趕上來了,我們幫他們建立了成長型的思維,還順便找回了自信,這之後,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就很高了。
這個“溺愛”並不是我們常說的那個溺愛,是讓他們在愛和自由裡面泡大,讓他們做自己的主人,在充足的陽光雨露下成長。
基於幸福快樂的童年,孩子才會熱愛生活,才會對未來有所期待,才能在當下對自己有高的要求。
二:明確責任
只有孩子認可的目標才是真正的目標,才有可能成為孩子自律的內驅力。
沒有對目標的認同,就不可能有自我驅動的意願,也就不可能有自律。
一年級之前,我們就會經常有意無意的傳遞類似的觀念,不是說教,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表達價值觀:爸爸的工作是賺錢,媽媽的工作是照顧你們,你們的工作是成長學本事,每個人都需要有工作,沒有工作的人是不完整的,是很無聊的。甚至我們還會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你看你的XX親戚,他那樣不好好工作是不是很糟糕?
第二層價值觀是以身作則的示範:爸爸工作很努力,為家庭多賺錢,媽媽工作很努力,把你們照顧的很好,還帶你們去各種地方玩,所以將來你們上學也應該很努力,多學本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是每個人的責任。
上學以後,孩子們很少會在為什麼要上學的問題上有疑問。好好上學,取得好成績成為他們自己的目標,也是他們的責任。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的工作,這還需要質疑麼?這不是天經地義的麼?
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課題分離,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課題負責,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確定自己的課題範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是自律的第二步。
三:只在關鍵的事情上培養自律
自律的本質就是反人性的,強硬的對抗人性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而人類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不可靠的,無法持續的。每次新年的時候,我們都會暗暗立下誓言,來年我一定要達成XX目標。然而沒過幾天,不管當初決心下的多麼大,我們該偷懶還是偷懶,該拖延還是拖延。這幾年有個很流行的概念叫“堅毅力”,但是最近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堅毅的確是個好品質,但是它和成功的關係並不大。原因是動用堅毅力去做你自己並不願意做的事情,會大量的消耗你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的補充和恢復都是有限的,所以就算你堅毅力比一般人高一些,也依然很快就會消耗殆盡。
所以,我們的做法是,在生活中絕大多數事情都讓孩子獲得足夠的自由,只在這4件事情上提要求:上課,作業,閱讀,螢幕時間。這點我們遵循的是奧卡姆剃刀法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只提最小化的要求,其他的方面,包括戶外運動這種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事情,都是不作要求的。
我要特意指出這一點是因為,很多家長都會在有意無意之間,給孩子提大量的要求,而所有的要求都在消耗孩子的心力,當孩子意志力已經消磨殆盡的時候,再提任何的要求,孩子都會本能的反抗,拒絕。 打個比方吧,孩子結束一天的課程,回到家先做2小時作業,再去培訓班學1小時奧數,再練2小時琴,這時候,家長還要孩子複習生字,預習英語,閱讀30分鐘,再練30道數學題。越到後面,孩子的心力完全消耗完了,注意力就難以集中,效率也會變得很低,人也會覺得很痛苦。這樣孩子能不崩潰嗎?這種強度下,堅持幾年下來,孩子不厭世那都是奇蹟了,怎麼可能做得到自律呢?
愛因斯坦在科學研究上孜孜不倦,努力一生,但是生活中卻邋里邋遢,喬布斯和扎克伯格創辦了成功的企業,但是多年如一日的只穿同一套衣服。沒有人能夠精力旺盛到在所有事情上都追求完美。
只在重要的事情上要求自律,這是自律有可能達成的前提。
四:明確規則,養成習慣
1。吃飯只能在飯桌上吃,下了桌以後就不能再上桌
2。牆上的插座不能碰
3。每天螢幕時間不超過30分鐘
4。每天每人都可以挑選2本繪本讓爸媽念
5。每次出門最多隻能買一件玩具
規則之外的事情,我們絕大部分都是不限制的,其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規則之內的事情能被很好的執行。比如插座不能碰這條,如果你允許孩子在家裡造反,隨便他們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而你只要求不許碰插座,那他們是會100%做到的。只要他也認可這個規則,孩子對規則完全不反感,甚至還會以遵守規則為榮。
以規則為基礎,慢慢培養他們的習慣。
自律是反人性的,不可能用意志力長期對抗,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需要自律的事情培養成習慣。
就拿螢幕時間這條來說吧,到了一年級以後,擔心他們上學還想著遊戲,我們將規則改成:每週一~週四沒有螢幕時間,週五~週日每天2小時,節假日和週末一樣。這條規則他們做起來開始也是有好有壞的,有個階段我兒子玩遊戲很上癮,我女兒刷抖音上癮,經常會超時,我們就補充了一條,如果超時了要從未來的時間裡扣。然後不定期抽查,有一次暑假的時候,我兒子超時很多,媽媽直接沒收了IPAD一週,這是最嚴厲的一次懲罰。為了保護他們的自尊,我們一般都不批評他們,只是按規則行事,改扣就扣。也不會天天檢查,一般隔段時間抽查一下,只要不太出格,我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最終還是要把遵守規則這個責任落在他們自己身上,不能依賴我們的監督。現在這個學期,我暗中抽查了幾次,他們都能控制的很好。
只有自律成為他們的長期的習慣,自律才是低痛苦的,才是可以長期維持的。
總結起來,排除“吃苦”的迷思,正確的認識自律這項品質,透過長期的堅持和努力,才有可能達到自律的彼岸。逼迫是不能解決任何長期問題的,但是純粹的順其自然,也是大機率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