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望子成龍。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成就,可現實生活卻似乎並不能讓每一位家長做到稱心如意。
畢竟大多數孩子出生時智力和情商都是差不多的,要想孩子能在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奪得一席之地,就要求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下好功夫。而教育無疑是父母所下功夫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換句話來說,父母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預告了孩子的後半生。
白巖松“奇葩”教育觀走紅:吃苦型教育讓孩子一生受益作為央視著名的節目主持人,白巖松一直以來都以犀利和鞭辟入裡的評論吸引著無數觀眾,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電視上縱橫捭闔,無往而不利的鬥士白巖松,在生活中同樣是一名“高格局父親”。
相比較那些活躍在電視節目上的明星孩子,白巖松的孩子明顯要更加低調,他並沒有頂著父親的光環,做那個在大樹底下乘涼的人,而是一個專攻冷門學科,蒙古史的學者型人才。
而他的這種選擇,離不開父親白巖松的“奇葩”教育。白巖松教育孩子的經驗總結出來只有兩個字:吃苦。
儘管有足夠多的人脈和資源,但白巖松並沒有用這些資源為孩子鋪路,而是鼓勵孩子主動去嘗試,在自己的能力支配下做出選擇。
白巖松不止一次說過:
父母要想孩子將來能夠成才,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就一定要捨得讓他吃苦,否則孩子將來很難有出路。
效果顯而易見,白巖松孩子現在的成就無疑就是最好的答案。
這三種“苦”家長要放心讓孩子吃,吃得越多將來越有出息▲缺錢的“苦”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現在孩子們對於金錢的概念越來越淡薄,相比較於賺錢的辛苦,他們更多地會認為賺錢就像從媽媽的口袋要錢那麼容易。
這可不是什麼好習慣,等到孩子走向社會,面對著來之不易的錢財,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怎麼省錢,而是迷茫。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一蹶不振。
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鍛鍊孩子吃苦,吃“缺錢”這種苦的能力。不光要告訴孩子錢財的來之不易,更要讓孩子接受沒有錢的環境。
如果孩子一張嘴父母就急著滿足孩子的要求,那孩子吃苦的訓練是永遠都不能實現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吃苦不等同於“窮養”,家長要注意把握尺度,對於特定年齡段的孩子,利用那些可有可無的物品,父母不妨給孩子上節“吃苦課”。
▲自律的“苦”
眾所周知,人是一種惰性動物,在休息和主動去做某事之間,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去選擇休息。
可現在社會的激烈競爭,並不允許孩子做太多的停留。要想克服人體自身的惰性,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也就是多吃自律的苦。
實際上,生活中那些取得成就的人,無一例外,都有著自律的好習慣。而對於孩子來說,不管今後的學習還是工作,都是一種用自律克服惰性,用主動克服被動的過程。吃慣了自律之苦的孩子,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容易取得成就。
父母要做的就是抓住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孩子6歲前,幫助孩子透過生活小事,養成自律好習慣。
▲失敗的“苦”
讓孩子吃失敗的苦,就是為了鍛鍊孩子的逆商能力。
孩子從家庭到校園,再從校園到社會的經歷中,不可能不經歷失敗,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卻並不一定這麼“自然”。從小在父母關愛下長大的孩子,很難獨自面對這些挫折的挑戰。
特別是未來的社會競爭,可以預見一定是非常激烈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壓力都會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社會中爆出的大學生尋短見的新聞無疑是最好的例子。
追根溯源,都是孩子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養成強大的逆商而釀成的惡果。
寫在最後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而這種愛不應該只體現在物質上的滿足上,精神上的富足和能力的養成,同樣是父母給孩子的一筆豐厚財富。只有讓孩子吃夠了苦,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享受更多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