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孩子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

我們忍不住思考,這些行為的背後到底有沒有邏輯,如果有到底是什麼邏輯。

1,案例

曉暢是一名正在上初二的女生,曉暢的父親在工地幹活,曉暢的母親在一所大學外做生意。於是曉暢和姥姥,姥爺住在一起。

父母從小特別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聽孩子的訴求,不與孩子進行溝通,不瞭解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曉暢的父母從來都是以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定目標,教育方式以打罵和說教為主,為專制型家庭。

14歲的曉暢突然離家出走,臨走前,她留一張給媽媽的紙條,“媽媽,我的不了‘雙百’,我不上學了。”原來家長對曉暢的期望值很高,但並沒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父母花很多錢把她送進重點中學,又用高價請了兩位家庭教師,自己卻省吃儉用,受苦受累,連電視都不看,只求孩子學習成績好,得“雙百”,成人成才,為父母爭口氣。

孩子出走之前,因一次小考沒考好,和父母無法良好溝通,被媽媽打了一頓,還不讓她出門,不讓看電視,不讓看課外讀物,關在房間整整做了一天的數學題,孩子不堪忍受,便決定一走了之

2,案例分析

首先我一直不贊成,“放任自由理論”,孩子確實應該管教。那麼案例中問題在哪呢?

概括說:任何事都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然後功到自然成。而曉暢的天時就是正好在上學的年紀,地利就是在一所不錯學校,而問題在人和。

1,只看成績

成績重要嗎?成績當然重要,我們也應該關注成績。但是我們不能只關注考了多少分。我們更應該關注,為什麼會考這樣的分,考這樣的分應該怎麼辦。

建議

我們可以等孩子做完作業時,我們可以拿出試卷,我們可能看不懂,但是我們可以陪著孩子分析試卷。我們陪著孩子看一下這道題為什麼錯。如果是粗心我們可以下次注意。如果是知識點或題型沒有掌握,我們可以到網上找這樣的專題,進行強化訓練。我相信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和父母間的隔閡更少,而且對成績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在這個考試後的分析過程中,不要以監督的姿態,而是以朋友的姿態。比如等孩子進入狀態後可以去給孩子做點好吃的。

2,不與孩子進行溝通

為什麼要與孩子進行溝通?在溝通中我們與孩子相互瞭解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溝通應該堅持下去,在溝通的初期,孩子往往會隱藏自己的想法,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這件事也從側面表現了以前的溝通太少了。有了充足的溝通之後,孩子遇到事情最先考慮尋求幫助的就是父母。

建議:

溝通應該選一個孩子內心比較平靜的時候進行。建議對話的開始先從聊家常開始,比如“今天晚上吃什麼”然後進行下去。最早溝通的話題不建議太嚴肅。溝通是家長的語氣和姿態應該想聊家常一樣,不應該想案例中曉暢的媽媽那樣說教。溝通是家長和孩子交流意見,並不帶有強制性。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像成人一樣思考這件事,就應該像成人一樣對待他,給他一定的思考空間,給他足夠的尊重。

3,忽視成長的客觀規律

何為成長的規律?在成長的過程中到了合適的年齡要進行合適的教育,就如課本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難度加大一樣。我們要在合適的年級告訴孩子合適的知識。

建議:

我們可以詢問老師在這個學段,我們家長要對孩子進行那些教育。在進行長期地溝通後我們也可以知道孩子在成長中遇到了那些問題。

4,過分打罵

我們的孩子已經到了具有一定思維面對事情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們會很倔。你說的話他們往往不會當面表現出認可,甚至說你的思想很老套。但不要著急,在經過一定的思考後,如果你是對的他們會接受的。

建議:

說話時不要表現出生氣。同樣的事情不要做無謂的重複。在說完後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除了繼續進行溝通外要好好的談談了。

8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家長提問 | 孩子學習不好,是老師的原因還是家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