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篇文章小競和大家分享了孩子在做計劃和執行計劃過程中,最常出現的一些問題,並解讀了孩子們發生這些情況時的內心想法。
今天繼續由競思重慶南坪中心的郭鋒老師,總結過往的教育經驗深入分析,一份好的計劃表,到底應該怎麼設定!
計劃表按編寫邏輯,一般分為按時間排序的“時間表”,和按需要完成的專案排序的“任務表”。
孩子們接觸最多的時間表應該就是課程表,每天要上什麼課,要做哪些事,分別應該在幾點完成,一目了然。
任務表可能更容易出現在一些隨機的、臨時的事件裡,比如做郊遊準備、今天要幹什麼事、要去哪幾個地方打卡等。
兩種表格都是對“困難”的拆分,把混沌狀態、不清不楚的恐懼意象理性地分解為孩子可以理解的條目,兒童在求知的原型動力下能夠繼續向前。
不同的使用背景,這兩種計劃表各有優勢。比如在較長的寒暑假中,哪種表格更為合理,或者優勢更為明顯呢?我們來分別看看兩種表格的優劣對比:
02我們可以看到,時間表主要依靠強有力的規則限制,保證了我們在形式上的到位,即你只要跟著這個安排走,沒有意外情況下你就會如期完成計劃。
可對於假期中的孩子,卻有幾個弊端:
01
時間表對監督執行的力度要求很大。以課程表為例,依賴的是學校嚴格的教育管理制度,在鬆散的假期,家庭很難給到孩子這種權威感和威懾力,也就很難保證執行力。
02
雖然在制定計劃時孩子們都認真積極參與了,但在實際執行中,他們是被動跟隨計劃行動,到點下班,並不能很好保證每個專案過程中的效率。
03
被動感不能帶來很好的成就感體驗,孩子很容易產生隨著時間之河逐流,把時間耗完就算完成任務的心態,內心向前的動力不足。
04
假期家庭內部瑣事較多,很多突發事件就讓時間表不好應對,甚至給了孩子逃避的藉口。
05
因為要求相對比較細化,這種容易出現的被限制感會帶來頻發的牴觸心理,導致時間表很難長期保持下去。
06
時間表並沒有把孩子內心的混沌狀態完全開啟,只是把原型的混沌分裂為多個較小的混沌,無意識的引力並沒有減少太多。
這時,為了給予他們有效的干預,我們只有反覆地和他一起面對每一個混沌,於是語文要鼓勵、數學要鼓勵、英文要鼓勵、運動要鼓勵……
基本上有多少專案,家長就得上場多少次,效率太低,而總是依賴家長,孩子的內心也缺乏成長。
03再看下任務表,看上去全面性和條理性有所不足,感覺上也比較鬆散,很難讓孩子們保持一個積極狀態。
家長們或許會擔心他們是否能如期完成任務,但我們需要看到它的以下幾個優勢:
01
任務表的目的性很明確,一上來我們就和孩子們把無意識所湧現出來的雜亂無章的意象,分割成了較為能夠理解的具象——“原來做完這幾件事就可以了。”
孩子在學習分辨。
02
任務表的形式會讓孩子們每完成一個任務就有一次成就感強化,我認識一個小朋友,每做完一科作業就會讓家長一起對自己喊:“奧利給!”
這就是自我意識不斷強化的過程。
03
任務表是依靠孩子們自己來決定完成的時間安排,相對的主動性也會更強。
04
突發事件對任務表的影響相對更小。
在任務表中,孩子們不會去想這個突發事件耽擱了自己原計劃的時間,他們只用保證任務在突發事件之外能夠完成就行了。
05
任務表在引導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
“我”該什麼時候做?先做什麼?昨天作業排到後面就來不及了,今天是不是要早點做?是一鼓作氣還是勞逸結合?這些問題基本是他們自己去面對。
這個過程自我的力量得到增強,他們才有能力去對抗無意識的惡龍,睜眼意識之眼去發現問題。
同時,任務表把“困難”分解為可以理解的具象的方式,也是對理性的邏輯思維的鍛鍊。
掌握這種思維,他們就能學會把任何困難剖析後分解,逐個擊破,於是也有了屠龍寶劍。
04當然,再好的工具也需要正確的使用方法,比起時間表按部就班的執行模式,任務表在執行中的風險更大,也就需要在前期制定階段和執行過程前期家長更加用心地引導。
在制定階段:
01
任務表制定的核心是打破“困難”的意向,以學習任務為例,簡單分成“語文、數學、英語”,或“試卷、閱讀、聽寫”這種大範圍是無效的,分裂開後仍然是一個個“困難”。
建議家長可以更加細化一點,比如“口算100道×2次、卷子1張、閱讀訓練2篇、聽寫1單元、朗讀10分鐘、檢查發現3處錯誤並改錯”等。
02
重點關注那些孩子們不願意面對的專案,比如孩子喜歡語文,對數學畏難,那制定時語文可以簡單帶過。
因為孩子有足夠能量去面對語文,重點是把數學專案細化,讓他清晰認識到原來並不是所有數學作業他都不願面對,可能只是裡面某幾個題型而已,那至少他能積極獨立完成絕大多數任務。
03
表格要針對他們的“困難”去制定,裡面都是他們不願獨自去面對的問題,而不要把他們喜歡的專案(比如打遊戲、看電視)列入。
就是“Must Do”,這樣才能引導他們關注重點,逐個擊破。
04
控制好專案數量,太少不能有效拆分,太多會干擾注意力和引起疲憊。建議5-8項為佳。
05
針對兒童習慣於形象思維的特點,可以在表格設計上融入卡通元素,減少表格帶來的冰冷感。
在執行階段:
01
任務表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因此整體上要減少對他們的監督控制。
在前期,很多缺乏獨立性的孩子往往會放飛自我,任務什麼的都拋諸腦後,玩了再說,等到晚上才開始哭喊著趕工。
家長們前期可以引導孩子邏輯順序:先把簡單的、輕鬆的完成了,這時孩子們的畏難情緒並不嚴重,完成情況相對還好。養成習慣後就放手讓他們自己排序。
02
要注意原型動力的維持,孩子每項任務完成後都要打鉤。
語言引導要正向助力:“哇,你又完成一項了!這一項你完成得真順利!你都已經做完3項了呀,好快呀!”。
而不要產生阻力:“這才做完3項而已,後面還有xx項呢!簡單的完成了就這麼得意,難的還在後面!”
03
弱化時間感,減少時間的壓力和限制(反正假期時間相對充足),重點是在他好不容易鼓起幹勁啟動時,讓他把這動力保持下去。
畏難的孩子就像一輛熄火的汽車,只要打燃火跑起來了,就能一直跑下去。
04
任務用打滿卡的成就感和責任感來引導孩子當天完成,儘量不能延到第二天,或者通過減量、替換等方法來曲線逃避。
任何摻假的成就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也無法轉化為前行的動力。
在前期實在未完成的,不要粗暴批評,可以帶著孩子分析未完成的原因,是任務安排量的問題?還是時間安排問題?還是外界干擾太強?或者是真的碰到了難題沒有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
我們要讓孩子們相信,這表格真的是個“神器”,我們只是需要找到使用技巧而已。
05
引導孩子的方式千千萬,無論哪種方法都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客觀考慮,家長們要避免自身的焦慮感,這種無意識的能量會影響或干擾到孩子正常的發展。
同時家長們要注意對這些方法的持續關注,孩子們在正向的關注中才會更有動力。
我們要一直清晰一點: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讓孩子們什麼都會做,而是培養他們自我的成長和獨立,讓他們從一個孩子成為一個“英雄”。
任務表就是一個細化困難的工具,幫助孩子們把那些看似大山一般的困難開石鋪路,變成一條小徑,這條小徑上仍然有小丘、河溝、荊棘、猛獸,但也有綠草、野花、瓜果、橋樑。
孩子們就像在玩一個打怪升級的遊戲,無論前路是什麼,他們都會喊著“奧利給”一路向前奮進,不需要知道終點有什麼寶藏,他更享受在路上。
06再次感謝郭鋒老師的用心整理,今天的分享非常全面和詳細,相信能給孩子帶去不少參考。
文章較長,爸媽們可以收藏,以便後續翻閱檢視~
競思一直致力於做父母的家庭教育助手,現推出的“家庭學能管理”訓練,就是讓孩子從能力、情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獲得1對1的精準指導,做到更好的自我管理!
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幫助爸媽在育兒路上掌握更多方法,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取競思家庭學能管理訓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