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A new perspective on art media

因為孩子的一張畫,讓我選擇退費¥200一節的校外美術課!

我的一個朋友,前幾天因為孩子的一張美術課作品,給孩子退掉了價格高昂的校外美術課。究竟是如何的一張繪畫作品,可以讓一個家長二話不說選擇退費呢?

兒童繪畫撕貼藝術

之後和朋友聊起來,原來事情是這樣的

朋友的孩子雪兒今年四歲了,開始上幼兒園,孩子平常非常喜歡亂塗亂畫,所以就給孩子報了一個校外美術培訓班。課程價格還挺高,平均一個課時要¥200多。

朋友一切為了孩子的態度,二話不說就給雪兒報名了。期待滿滿的她以為報班以後雪兒會有更高的繪畫表現,但是孩子課後的作品讓她很不能接受。

“花那麼多錢給孩子報名美術課,最後孩子的畫面就是幾塊撕碎的紙貼在一起,這是畫畫嗎?這不是糊弄人嗎?以為我不懂畫畫嗎?”

▲《兒童撕紙作品》

“你沒有聽聽孩子美術老師的解釋?”“聽什麼聽?我看完孩子畫的就炸了,直接選擇退費。”

這個故事,我相信絕非故事。兒童繪畫藝術不是所有人都瞭解的,面對家長的不理解、質疑的例子。全國天天在上演。校外退費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件小事。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少兒美術那些不被理解的藝術行為。

如今,在少兒美術培養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繪畫表現藝術,就是“撕貼拼”。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動手撕各種質感、各種顏色的紙,最後結合美術語言,拼貼完成一張較抽象的繪畫作品。

▲《兒童撕紙作品》

現在個少兒美術培訓、幼兒園、早教中心,我都見到過這樣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

這樣的美術課普及的原因也是比較簡單:

①因為課程看起來比較容易,

②對於三四歲的兒童是契合的,

作為美術老師,真的可以把這種課程很好地傳達給孩子嗎?

作為家長,是否可以接受此類的繪畫形式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來聊一聊,今天的文章主題:《如何看待少兒美術課“撕”“貼”“拼”的藝術語言》首先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這樣的拼貼兒童繪畫課程是受到一些藝術大師的啟發而開發的美術課程,對於兒童美學的培養,一定會起到正向的引導作用的。那麼先給大家看看知名大師的繪畫作品:

▲《馬蒂斯剪紙作品》

▲《喬曉光剪紙作品》

▲《馬列維奇作品》

當然,我們的傳統藝術-剪紙,也是屬於這類藝術形式的一種喲。

所以簡而不簡單,看似簡單的美術課程,實則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美育培養和美學素養,所以像上這種課的美術老師也不要認為這個課程很簡單了。

其次,這樣的撕貼課程是符合四歲兒童繪畫行為、心理的!

四歲的兒童繪畫行為正處於繪畫的塗鴉期象徵期的過渡階段。

塗鴉期: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剛認識感受這個世界,隨便亂塗亂畫釋放內心的一種行為。象徵期:就是孩子這個時期已經出現符號式的東西,這個符號代表了孩子心中的一個事物,但是不具體會隨時改變。(一個圈今天可能是爸爸,明天就是爺爺奶奶)

那麼,撕貼課程正好符合孩子這個階段的需求,讓孩子玩得很開心,他們撕出來的色塊可以是他們認為的任何東西。

我記得我小時候幾根筷子就可以玩一下午,那時候筷子在我這裡就是一切事物。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有相同的經歷。那麼這麼過癮的課程,對於兒童想象世界、審美世界的建立是一個快速組建的途徑啊!

最後,我再來說一個點,這個點開始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世界上孩子最好的三樣玩具是什麼?

我相信大家一定知道答案啦,那就是:沙子、泥巴、水。

這三樣東西,我不相信有人沒玩過,沙子、泥巴、水是大自然給孩子最好的三樣玩具,因為玩沙子、泥巴、水都與手有關手是我們瞭解世界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觸感”的培養。我們都說一個孩子聰明,心靈手巧。“手巧”不就是說的動手能力嗎?科學家發現孩子在幼兒期用手去感知世界,這個時候,手部神經元是最豐富,也是形成記憶認知最快的階段,是直接和孩子後期智力掛鉤的。如果從小不讓孩子去用手觸控這個世界,後果不堪設想。那麼再來看撕貼兒童美術課程,正好潛移默化地把動手能力加入其中。因為“撕紙”“拼湊”“貼上”等一系列的行為,正有助於動手能力的開發,更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啊。那麼針對少兒美術撕貼等課程,我相信大家讀完這篇文章,一定有了一定的認知與瞭解。

全國兒童美術教育還在完善與碰撞,未來兒童美學已經開始孕育出多彩的生命力!好的兒童美學課程的開發,離不開一些專業有情懷的美術老師辛勤付出。不被家長理解也好,被質疑也罷,我都希望,作為一個少兒美術老師,永遠能堅守住心中最後的

7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一定別逼孩子當學霸,中游的孩子更易有前途”老師的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