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斷有學生家長反映,發現孩子在居家學習這段時間總是邊上網課邊玩遊戲,手機都不離手,感覺已經得了“手機成癮症”。同時,孩子在家時間越長,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原來家長和孩子之間相處得很不錯,可現在卻因為手機經常產生矛盾。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手機成癮症”,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北京市特級校長、北京第十八中學校長管傑認為,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門就孩子過度依賴電子產品、玩手機成癮情況給家長們提出建議,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生活。家長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形成有效的陪伴。
很多年輕的家長在忙起來的時候,經常讓孩子自己去玩手機遊戲,這就容易造成孩子玩手機成癮。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手機癮”,父母又該如何進行引導呢?其實只要注重方法,遊戲也能成為孩子進步的橋樑。
首先家長要理解孩子,喜歡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遊戲中形成規則,找到夥伴。尤其是在居家學習這段時間,沒辦法與夥伴接觸,不能與同齡人交流,遊戲成了孩子與夥伴交流的方式之一。所以家長要允許孩子玩遊戲,但要在自己監控下,在規則下玩遊戲。
第二點就是,家長要做到延遲滿足,當孩子有了某種需要,不要立刻就滿足孩子,可以以此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找到說服家長、達到目的的辦法。同時要用興趣去超越。當孩子對某一方面產生強烈的興趣時,無論是音樂、藝術、科學,這些興趣如果可以超越遊戲,就能夠幫助孩子成長。
同時,居家學習生活,也給親子關係帶來了挑戰,家長和孩子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孩子總是選擇不開口、不說話、不跟家長進行溝通。這時,家長要從自己的角度找原因。首先要避免“一言堂”,過度強調孩子的問題,抱怨孩子,這樣會把焦慮擴大化,本來很順暢的溝通,因為這一點就會產生更多的麻煩和障礙。其次,家長要跟孩子積極有效溝通。有效溝通的形成很重要一方面就是要求家長要身體力行,父母的行為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家長要創造環境,讓孩子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世界對話。
疫情面前,每一個孩子都保持特別警覺的態度,用他們的小眼睛來觀察世界,家長要傾聽孩子成長的“拔節孕穗”的聲音,要善於運用積極性的語言,開啟親子關係的開關。
(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