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從本週開始,無論在首都赫爾辛基,還是在靠近北極圈的羅瓦涅米,所有的芬蘭孩子們,課程表上的數學課,物理課,生物課,歷史課等等統統正式取消了;他們的課程將變成一個個類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如何在超市進行日常工作”等這樣貼近生活和現實的話題。

赫爾辛基一所小學的教室

學校教育不再是以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分科教學的方式單獨進行,而是以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形成自己的主見,並在此過程中,學到相關的基礎知識為中心。沒有學科的概念,這樣一個孩子想偏科都很難啊。

和中國一樣,芬蘭的基礎教育也是九年義務教育。芬蘭學生7歲入小學,在1-8年級都沒有正式的考試,只有到9年級結束前參加高中入學考試。沒有考試則沒有排名,弱化競爭,老師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評估者。

手工課對創造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芬蘭教育者認為,考試並不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教育水準,所以不考試。芬蘭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不是學習知識,更不是攀比競爭。因此,芬蘭學生每週用於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1-6年級相當於其他歐洲國家的60%,7-9年級相當於其他歐洲國家的70%,但是學生的能力和成績卻很好。芬蘭這種教育模式,一直也是西方各國研究學習的物件。

芬蘭早在2016年開始在區域性地區試驗推行“現象式教學”,即取消傳統科目分科教學。目的在於培養孩子,貫穿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交叉應用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簡單的來講,就是把基本學科知識,聯絡和應用於不同的課題或場景,就是古人講的“學以致用”。

課堂應用VR等現代技術讓孩子學的更有樂趣

芬蘭教育部長Marjo Kyllonen在解釋這場顛覆式教育變革時說:大家熟悉的分科式教育,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等等,整套系統都是19世紀確立下來的,已經使用了快200年,為當時做出了貢獻,但目前需要已不再相同,我們需要適合21世紀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

雖不考試,但是也會有作業

我們好像從來沒去懷疑過分科式教育這件事有什麼問題。但其實回頭想想,這種分科教育方式,似乎並不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自然現象的最佳、最自然的方式。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

1.先問起因,為什麼會爆發世界大戰。

2.再問有哪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值得深入研究。

3.再問有哪些地方可以深入了解這場戰爭的方方面面。

4.再聯絡現實、看結果,意義和教訓。為什麼今天的歐洲是這樣、人口比例是這樣、經濟實力是這樣,二戰在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這其中包括了史實研究、地緣政治、人物傳記、地理變遷、國情、統計學、經濟學、資料分析等等內容。這顯然和僅從歷史課本上讀幾頁或幾十頁文章是截然不同的。

如“在咖啡廳工作(Working in a Cafe)”的課程,學生將會吸收關於英語、經濟和溝通技巧的整套知識。

只有不同觀點的碰撞,才會有更多的進步

再以“古希臘歷史”這個主題為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給你幾本教科書或參考書,或有條件的,假期再拉學生去參觀一下希臘,寫一篇文章,就結束了。

再來來看看“現象教學法”是怎麼做的:

1.詢問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對以雅典城邦、斯巴達為代表的文化歷史感興趣的;另一組則是對希臘神話、奧林匹斯等神話故事著迷的;

3.彙報想要研究的主題,考慮具體的方法、路徑和形成方案,制訂學習時間表;

4.教師提供指導和資源支援;按規定時間,學生交付學習的發現成果報告,並與大家進行分享;學生互相評分,教師僅充當裁判,評分包括自評20%,他人評分80%;

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就這樣全面調動起來了,並通過一個主題或專案的研究,了解了與此相關的全部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

當然,這場顛覆傳統的教育改革,對於傳統學科的老師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首先必須要具備分工協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研究精神。當然了,芬蘭老師的收入比較高,工作條件好,使得教師成為芬蘭大學生畢業後最嚮往的職業。

《2020芬蘭教育與培訓戰略目標》中提出,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鞏固公民技能和促進“跨課程教學與學習”,使芬蘭將成為世界上教育構建的領先者。

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無論家庭貧窮還是富有,如何讓一個孩子快樂的接受人性化,個性化的教育,學以致用,學會學習,這是最重要的努力目標。芬蘭的教育改革思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孩子老是愛頂嘴,或許這就是叛逆期,這五點家長要記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