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看過這樣一段話:

“很多時候我會反思,在教育孩子時,我都做對了嗎?

當其他孩子拿100分時,我會不會只顧著怪孩子不努力,卻忘了自己沒怎麼輔導孩子。

當老師找我談話時,我會不會只顧著怨孩子不爭氣,卻忽略了自己的不陪伴。

也許,我也有疏忽的地方。”

教育不應該是任由孩子成長,而是老師與家長齊心協力幫助孩子的事業。

當拿到孩子的成績單時,不要急著批評孩子,先問問自己:作為父母,我能拿多少分呢?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不可信的教育

父母都希望孩子自覺學習,不用督促,並且拿到好成績。

所以一再強調:學習是你自己的事,爸媽幫不了你。

可孩子的天性是貪玩、偷懶。沒有哪個孩子天生自覺,也沒有哪個孩子天生愛學習。

不管我們強調多少次,孩子回家後總想著玩,而不是先做作業。

哪怕是名列前茅的好學生,也會有不想寫作業的時候。

自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

優秀學生之所以自覺主動地學習,少不了家長一路以來的培養,和老師的指導。

自覺性的養成,源於孩子對自我的約束及對學習的責任感。

這兩點的培養尤其不易,老師在學校中能夠改變得很少,更需要父母在家庭中發力。發現孩子拖拉偷懶時,絕對不能慣著他,必須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並做好榜樣。

小學階段的孩子是縱容不得的,越早管越好,特別是自覺性。

最不該偷懶的父母最不該鬆懈的是教育

有多少父母說過,“老師,我就把孩子交給你了”。

又有多少父母以為,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交給老師,自己就能完全解放了。

就像現在教育部發布最新訊息:對於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等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可是教育這個事情,僅僅能靠這些就能完成的嗎?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會成為你和孩子一生的遺憾。

就像武亦姝的父親每天天4:30以後就不用手機的,專心陪孩子。

靚照火爆微博的廣西狀元楊晨煜的媽媽也說過同樣的話:

監督孩子養成習慣,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想要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成功,僅僅金錢的投入是不行的。還需要父母用心去培養,以身作則地教育孩子。

孩子的教育一生只有一次,沒辦法撤回,也沒辦法重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錯過最關鍵的十年,不管之後如何彌補,都無濟於事。

養成好習慣比強求成績重要

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習慣的重要性?

因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養成好習慣,比考出好成績更重要。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你什麼都別管,只要把成績搞上去就好。

卻沒有告訴孩子,怎樣才能考高分?

怎麼才能保證一直拿好成績?

好習慣猶如房子的地基,先把地基建好了,房子才會堅不可摧。

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重複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個性,個性成命運。

小學階段是養成習慣的黃金時期,現在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主動思考、熱愛讀書的習慣,比之後補救更有效。

而且,從小培養的好習慣會始終伴隨著孩子,讓孩子受益終生。

孩子之間真正競爭的,不是智力,而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習慣是一個養成、教育及訓練的完整過程,需要家長、孩子及學校的共同配合。

教育,教育既有“教”,也有“育”

對於教育孩子,孔子曾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不同的情況下教育孩子採用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是剛柔並濟既有蜜棗也有嚴厲,恰到好處的教育更能讓孩子接受。

正如北宋著名的大家歐陽修所說:“教學之法,本於人性,磨揉遷革,使趨於善。”,

教育本身便是苦樂相隨,只有剛柔並濟,鬆緊得當,嚴厲與蜜棗相結合,才能做出好的教育讓孩子從心底接受,從而真正改變自己。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教育”分為“教”和“育”。

一個孩子的成長,既離不開老師與學校的“教書”,也離不開父母與家庭的“育人”。

學校教育做得再好,沒有好的家庭教育也是白搭。

您的孩子只是老師無數個學生的一個,老師再用心,再負責,也比不上您的認真負責。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唯一。

教育好孩子,是每個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

如果說老師的主舞臺是學校,那麼家長的主舞臺就是家庭,我們都是舞臺上的燈光師,一起為了孩子發光發亮。

只有當老師和家長合力匯成一束光,才能照亮孩子未來的路。

8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更優秀嗎?別讓你的期待成為孩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