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期《奇葩說》,辯題一出現,50對家長和孩子的投票出現了截然相反的現象。
在“要不要告訴孩子家庭不富裕”這個問題上,絕大多數父母選擇了要告訴;絕大多數子女則支援不告訴。
我有一個朋友,和老公兩個人掙的工資,要給鄉下的公公婆婆生活費,要還房貸車貸,要養孩子,日子過得實在不算寬裕。
她性格要強,再加上覺得不能讓孩子從小覺得低人一等,所以別的孩子有的東西,基本上她都會努力提供給孩子。
直到有一天,家裡的鋼琴才咬牙買來沒多久,兒子死活不想學鋼琴了。好說歹說都沒用,看看一臉倔強的兒子,想到自己和老公合計了很久才挪出來的鋼琴錢,她心裡說不出的苦悶。
做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告訴孩子家庭不富裕,怕孩子自卑,過早成熟令人心疼;不告訴孩子,又怕家庭經濟負擔不起他們的需求那一天,孩子夢境破滅更傷神。
在各方面生活成本不斷膨脹,育兒投入居高不下的現代社會,這是每一個沒能實現經濟自由的父母,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01家庭不富裕,不應該成為孩子的壓力
美國國家心理機構有兩名研究員,曾對“當孩子覺得自己家裡窮的時候,會不會感到自卑?”這個問題,在芝加哥做過針對性的調查問卷。
調查結果中顯示,面對貧富,孩子其實不會像大人那樣有過激的反應,貧窮本身並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
這個結果表明,那些前赴後繼地走向自卑的孩子們,不是因為家裡窮,而是他們都有著共同愛好的父母:向孩子“哭窮”。
為什麼“告訴孩子家庭不富裕”是很多人的童年傷疤?
因為它後面往往跟著這樣的話語:
咱家不富裕,這個東西不要了。
咱們家不富裕,你不要看見別人有啥都想要。
咱們家不富裕,你必須比人家更努力才有出路。
咱們家不富裕,你爸媽省吃儉用供你,你這樣對得起我們麼。
也許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夠不要盲目攀比,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可是很多孩子把“我家很窮”記在心裡,提前長大的同時,也把自卑感、甚至負罪感刻進了骨子裡。
去超市永遠選擇先看標價,然後選擇實惠的打折貨物總是首選;碰到喜歡的東西不敢輕易嘗試了,不怕浪費時間,而是怕浪費錢;好不容易出去玩一趟,看看世界,一路上總是不斷在心裡計算著花費,就怕超出預算。
總是在孩子面前說不富裕,無形中是在給他們灌輸一種不健康的金錢觀。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要麼過分苛責自己,要麼過於愛慕虛榮。
比物質貧窮更可怕的是,父母把貧窮的思維傳播給孩子,禁錮他們的一生。
生物學家發現,童年期越長的物種,其智商就會越高。人類在所有生物中擁有最長的童年,所以我們是最聰明的物種,也因此成為了世界的主人。
反之,“丟失童年”會造成競爭力的下降。
不要讓家庭不富裕成為孩子的壓力,他們才能更好地成長。
真實的自卑好過虛假的自信
那麼,是不是就應該不告訴孩子家庭不富裕呢?
綜藝《老師請回答》裡的周思強爸爸就是這樣一位典型的“默默承受” 式中國父親。
和妻子離婚時,他選擇淨身出戶,只要了孩子的撫養權。沒多久,他又被人騙了148萬。負債累累,又要負擔起孩子各方面的開銷,其艱難可想而知。
但父愛如山,沉默是金。他一人扛著所有壓力,拼命加班工作,從未向兒子周思強透露過半點真實的家庭經濟狀況。
可也正因為他的隱瞞,一無所知的周思強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每次用5塊錢父親就嘮嘮叨叨。他也不能諒解父親一心撲在工作上,吝於花一點點時間陪自己。
父子倆的矛盾日積月累,幾乎到了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地步。
我們總想為孩子遮風擋雨,讓他們成長在無慮無憂的生活環境下,卻忘了家庭財務狀況與每個家庭成員息息相關,孩子也擁有得知真相的權利。
這是一種權利,更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隱瞞孩子,你以為是愛,但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從小為自己規劃人生的時機。
更何況,這個世界上,有三種東西是藏不住的,咳嗽、愛和窮。
就在這個話題引起熱議時,《中國新聞網》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小調查,近5萬人參與的投票中,將近一半的人認為“應該”告訴,而與它相當的另一個選項是“你以為孩子自己感覺不出來嗎?”
在《童年的消逝》中,尼爾·波茲曼曾寫道:
過去兒童跟成年人的世界是隔絕的,而在影像時代,成年人的所有資訊都在向兒童傳來,夢想一個不被打擾的童年是一個幻覺。
與其讓孩子透過其他途徑獲得一些不一定準確的資訊,產生一些誤解,不如相信孩子的思考能力,將真相開誠佈公,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
家庭教育有方法:坦誠溝通,用愛呵護
那麼,家庭不富裕,到底該不該告訴孩子?
其實整場辯論下來,也可以看到,這本身是個不需要辯的題。雙方更多的是在達成大量共識的情況之下,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親子之間坦誠溝通很重要,讓孩子瞭解家庭經濟狀況的形式要慎重。”
“曾經一直想遮掩,想讓孩子開心幸福,但真的遮掩不下去。這兩年選擇了真實地面對。讓孩子明白慾望是無止盡的,父母不可能無止盡地滿足你的要求,我們只能提供能力所及的。想要的東西是要透過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理所當然。”
一、注意告訴孩子的時機
就像“鐵嶺石油公主”張踩鈴說的那樣:
“當你跟孩子說不富裕的時候,十有八九不是純粹的教育,而是帶著對人生負能量的宣洩。”
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讓孩子平靜地瞭解家庭真實的經濟狀況,而不是在你的狂暴斥責中將“家庭不富裕”和痛苦、愧疚劃上等號。
不要在孩子和他人攀比的時候告訴孩子家庭不富裕。因為無論經濟狀況如何,攀比都不是值得鼓勵的行為。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不應該攀比,而不是用家庭不富裕堵住他們的慾望。
可以不主動告訴孩子家庭不富裕,但是當孩子詢問時,請坦誠地告訴他:
“ 我們家不富裕,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不斷努力,會越來越好。
養你不成問題,供你讀書也不成問題,真的有需要的東西咱們都能買。不過糟踐錢的事情是做不起的,咱家不富裕。”
二、如果沒有足夠的錢,就給到孩子更充沛的愛
僅僅告訴孩子,沒錢只是暫時的,錢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這只是第一步。
更關鍵的是,你要讓孩子切實感受到,家庭的不富裕,並不影響他的快樂和幸福。
在小說《佐賀的超級阿嬤》裡,男孩昭廣第一次看到鄉下阿嬤住的房子,就被其透露出的貧苦嚇壞了:
“那是一棟坐落在河水和草叢之間,就像從古老傳說中冒出來的、孤絕寂寥到極點的破茅屋。而且,屋頂有一半的茅草已剝落了,釘著鐵皮。”
可是漸漸地,跟隨著阿嬤生活的他發現,因為沒錢,可以隨便穿舊衣服出門不怕弄髒,可以用便宜的食材創新出別樣的吃法,可以體驗一些花錢買不到的生活……
當他開始學著把節約當成一種樂趣,原來物質的不富裕並不是那麼讓人難以忍受的事情。
因為認真的生活,再困苦的生活也可以開出花來。
這是智慧的阿嬤留給他最好的財富。
童年的磨難,對孩子總是有很大的影響。
但開明的家長,也能帶著孩子翻越苦難這座山,發現一個更廣闊的精神世界。
決定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不是經濟條件,而是父母對生活的態度。
不管是安之若素的,奮力改變的、還是感恩知足的,或者是怨天尤人的、戰戰兢兢的、患得患失的……父母的情緒和行為,才是影響孩子最大得因素。
這個世界缺乏的不是富裕的父母,而是尊重孩子,直麵人生,坦然溝通的父母。
真正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和良好的性格的,是父母的愛,信任,坦然、真誠,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