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以前一直覺得孩子成長路上,要充分給予一切能讓其深覺自由的成長環境,但是此番孩子回老家之後的種種壞習慣讓我不得不信服:在孩子成功養成自律習慣以及具備分辨是非能力之前,一切的放養口號都是扯淡。

《奇葩說》有一季的辯題是:“家長群裡都在吹捧老師,我要不要跟風?”話題一出,就引發了廣大家長朋友們的熱議。

有人說:“複製、貼上,再發送,一句吹捧而已,跟風就是了。”

但曾是中小學老師的冉高鳴卻說:“作為一個老師,我更希望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各位家長有參與感。不要做群裡的好家長,而要做孩子教育路上的好老師。”

這是一位正能量老師所發出的心聲,但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是:部分老師藉助教育工作者崗位的優勢,未盡全力履行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藉助“父母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冠冕堂皇的以“家長應當參與孩子教育路上的全過程”為由,藉助家長之力完成本職工作。

而家長不敢反抗,其原因無外乎是擔心自己“虐師一時爽,孩子背了鍋”。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不和諧會給孩子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老師可能沒錯,家長也沒有錯,各自所在立場不同,但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是小學校長授課,說實話,那個年代大家家庭條件普遍都不咋滴。校長在授課過程中,總結授課經驗以及學生在課堂上所接受的程度,在班裡強行推薦《學王一拖三》、《斷篇章》等輔助教材,校長賣出的價錢是10塊一本,建議條件好點的學生兩本同時購買,條件差點的就買《學王一拖三》。

有位同學家長在孩子學習上從不吝嗇,但是他選擇在鎮上書店給孩子同時買了這兩本教材,售價僅3.5元/本。校長在課堂上著重表揚該家長在孩子學習上所給予的支援,但校長從另一方面建議家長後期別去外面買,以免所買版本不同而使得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最起碼在那個時候,家長是不需要檢查我們作業的。

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時間管我們兄妹三人的學習情況,但為了讓我們寫得一手好字,規定在放學後,必須抄寫課文內容。

其實用現在的話來說,父母讀書不多,他們是不懂得如何系統的引導孩子的學習的,但在那時他們認為抄寫是一種內心寧靜的自律,他讓你在鍛鍊寫字的同時,加深了課本內容,同時又忍住了獨處時的孤寂,他們的原意是希望孩子可以透過獨處變得自律,從學習中獲得自我認知的快樂。

這個抄寫的習慣我一直堅持到2014年,每次心浮氣躁時,總喜歡拿起汪國真的詩集進行抄寫,寫著寫著,內心安寧了不少,甚至從中獲得學習的快樂和自我情緒調節的妙招,何樂不為?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可能我的父母在教育路上做的不好,我們在出了社會後,其實有許多自我治癒的機會,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至於我們是否會在出社會後發光,這真的是需要經過後天不時的磨礪和努力去實現的。

孩子在身邊時,從孩子一歲半起,每天晚上雷打不動的讀睡前故事。起初孩子要求一定要讀三四本小故事方可罷休,但為了讓孩子按時、定量的汲取知識,我便和他約定每天讀短故事至多三個,如果不能接受這個規則或者讀完之後推翻和媽媽之間的協議,那麼下一次故事就要減少一個。孩子對我制定的故事規則是非常認同且配合的。

孩子三歲時,我買了長篇故事,讀書加闡述的時間,一本讀完往往需要15分鐘,這時如果孩子還想聽,最多再重複聽一個他意向短篇故事。

睡前堅持讀故事,是為了讓他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知道從書裡獲取一些有趣的故事,進而知道遇事和大人協商是一種生存規則。

但,很顯然的,我們給予一個三歲半孩子的自由過了火。再次強調: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極具影響力的。在和朋友探討育兒經的時候,他說任何時候不要小瞧了孩子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他和朋友們一起聚會,孩子和孩子們在一起玩,他的兒子成功的將所有小朋友帶入“舔嘴唇”小團體。

三歲是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但顯然是孩子沒有具備辨別是非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所以此時的家長,需要具備充分的耐心和忍耐力,時常在心底裡默唸“孩子是我親生的,隨我、隨我”,否則,你真的會在這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將這棵小幼苗的暴脾氣引發出來,進而伴隨他的一生。

前面提到孩子在學校的教育和家庭氛圍、成長環境給孩子帶來的深遠影響,其實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老師盡力而為,用愛教育孩子,孩子成績再差,秉性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同時,如果此時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是負面的影響,老師再博愛,也無法拯救孩子青春期內心的敏感。

孩子成長路上,老師和家長各司其職,做到老師不借位,家長不缺位,才是教育的核心。至於是否需要在家長群跟風倒是其次,也許老師只是希望你在收到通知時能及時的給予響應,算是表達對發起人最起碼的敬意吧!
6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做好這幾點,孩子珍惜時光,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