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由郝蕾主演的電影《春潮》上映,引發無數人的共鳴,也不禁讓人重新思考中國家庭關係。
結合我這些年的育兒經驗,一般來說,做到以下三點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都不會太差:
一、嚴慈相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陷於兩個極端——過分嚴厲、過於寵溺。
前者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動輒打罵,認為只有打罵才能使得孩子成材,卻往往使得孩子叛逆異常或是唯唯諾諾,與父母設想的“成功”相去甚遠;後者卻往往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認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好的物質條件,因此常對孩子言聽計從,以此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殊不知,這樣的教育往往會造就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這些孩子在學校中往往飛揚跋扈,最終釀成惡果,令家長追悔莫及。
如何避免上述兩種情況的發生呢?
嚴慈相濟是最好的辦法。
嚴、慈,在我國曆史上是分別對父、母的聲稱和尊稱,在這裡指的是嚴格要求與慈愛的相互交融。
不少家長會說:我何時嚴厲,何時慈愛呢?這兩者如何結合,才能收穫最優的效果,而不至於使得孩子感到矛盾呢?
下面,給大家支幾招:
首先,家長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要做好表率,特別是多子女家庭,父母一定要樹立自己公平、正義的形象,這樣才能讓孩子聽你的。
其次,在孩子遇到挫折而沮喪時,家長不妨先安慰她,待孩子情緒平復下來與孩子一同找錯誤的原因。
比如:孩子某次考試沒考好,回家時很沮喪,父母應該第一時間問明事情原委,並安慰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下次再努力!”
待孩子情緒平復下來之後,家長們千萬不能忘記與孩子一同找到失敗根源,只有找到失敗根源,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否則孩子極可能誤以為家長的“仁慈”安慰是引導其不重視改正錯誤的標誌。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產生了某種壞習慣,並且對其他小朋友產生一定傷害時,家長應先“嚴”後“慈”。先批評,後向其解釋其中原委,這樣孩子會更樂於接受。
二、夫妻相敬如賓很多家長會認為,為什麼我對孩子已經嚴慈相濟了,可孩子卻仍然比其他的孩子更內向,更自卑呢?
在這裡,我想提醒廣大家長,在家庭關係中,除了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
當一對夫妻相敬如賓的時候,他們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愛。但如果這對夫妻互相指責,甚至出言不遜的時候,家庭氛圍難以和諧,孩子難免會受到影響。就拿表妹來說,她的父母去年離婚了,當時我問她什麼感覺,她說感覺很解脫。
我難免詫異,她接著解釋說:父母關係一直不好,家庭氛圍總是冷冰冰的,儘管他們雙方對我都很好,甚至有時候會在孩子面前儘量維護對方,但我還是會感覺渾身不得勁。
“你能感受那種夫妻雙方一週說不了一句話的感覺嗎?各幹各的,毫無交流,就像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
說完這話,這個23歲的女孩嫻熟地抽了口煙道:“太壓抑了”。
所以,要想孩子好,家長之間一定不要有齟齬,只有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最終使得孩子受益。
三、自由民主是否做到嚴慈相濟、相敬如賓就能成就完美的孩子?
答案是否定的。
小林曾經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他的成績很好,人也長得帥,家庭還很幸福,不幸的是,大三那一年他得了抑鬱症,令人唏噓不已。
雖然對其得病原因不十分清楚,但他倆大一曾經玩過交換日記的遊戲,當時他給小林的是一個很厚的藍色本子,上面記載了他從初一到高三的很多事情。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管理方式的疑惑:“為什麼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硬要將我培養成傀儡?”
他也不止一次和小林抱怨過父母包辦他的一切,小到襪子材質、顏色,大到專業選擇、女友標準……
“快瘋了”這句話他不止一次說到。
沒想到,一語成讖,現在只希望他儘快好起來,同時也希望他的父母能尊重他的選擇,給他自由民主的生活。
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應該儘量瞭解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重大影響,努力做到如上三點,成為完美家長,就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