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搞清楚西方寬進嚴出和東方嚴格教育的差別。
我小的時候,中國人總是吐槽自己的教育,那時候中國最有名的科學家是研究種大米的,所有中國的諾獎獲得者都是華裔,都是在美國接受的教育。我們總是幻想自己出生的歐美,可以想學就學即使不好好學習也可以以後開個挖掘機做個電工得到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那時候歐洲人很自信,歧視所有的亞洲人,即使日本也被廣場協議壓得幾十年喘不動氣來。
但是隨著亞洲四小龍韓國和新加坡的崛起。當然還有一個美國到現在都沒整死的世界老二中國,以至於美國人都開始給自己選個精神不正常的總統。同樣歐洲高福利所帶來的嚴重的後遺症。都讓我們思考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有問題嗎?
歐美的高中就開始有大學預科制度,但是那是針對有主見且有能力的家庭來說的,家長見識不夠選錯學科是不會進入一流大學的。東西方在這裡的差距是體現在父母上的。
咱們國家普通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資遠大於西方同水平的家庭。根據對博弈論和邊際效應的理解,競爭激烈的地方,分數哪怕差一分也會影響未來的人生。那麼假設同等學習時間下的兩個人考分相同,那想超過對方可能就需要多花一倍的時間才有可能多1分,這也就造成了咱們國家的孩子需要更刻苦的學習。反觀西方國家競爭少,就不需要多花一倍的時間去多拿一分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西方精英家庭的孩子就不需要努力學習,他們也只是比我們稍微輕鬆那麼一點而已。
西方的私立高中對家庭的投入更大,分數,演講,優秀的社會活動履歷還有家庭對學校的捐助。(對於我這種普通家庭出生能上頂級高中和大學的學生來說,能出生在中國是很幸運的。)但是這還不是歐美私校的招生的全部,自律是西方教育對學生素質的評價。
說到這我想說下我對我題目的看法,日本同樣是應試教育但是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多諾獎得主,他們的學生被認為是有創造力的,換成我們就變調了呢。
創造力更多的是與社會的制度和所處的大環境相關。只要是選拔的考試就沒有快樂的。西方國家中高智商的孩子可以不用努力就進入名校,富裕家庭資質一般的孩子父母可以透過財力培養孩子特殊的技能進入名校,一般家庭的普通孩子只能去社群大學更甚者可能會去領低保混跡街頭。
咱們應該看到的是,為什麼亞洲人在美國被各個種族歧視,歸根結底嘛就是我們重視教育,可能剛去美國的時候大家都一窮二白,但是過了幾十年我們大部分人都富了,但看看他們還是原地踏步,人家也有意見大家都是普通人憑什麼我們還是做僕人幹體力活,而你們卻可以僱傭我們並對我們指手畫腳呢?
沒有長時間接觸西方的教育就不要輕易說他們好。快樂的童年是陪伴,一起學習也是一種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