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01

無法普通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正在被剝奪成為普通人的權利。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成為普通人。每個家長都會對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比自己活得更好。但是,如果連成為普通人的權利都沒有了,連做一個正直善良、身心健康、普普通通的人都做不了,他們的生活將會面臨可想而知的壓力——若非功成名就,只能末路窮途。

普通權不是自然地在社會中消失的,而是有預謀、有組織地被針對和剔除的。

2020年,僅僅是線上教育的課外輔導機構,就有上百億的資金用於市場營銷。在鉅額資本的安排之下,一系列看似理直氣壯,實則極為扭曲的邏輯攻佔了市場——“成王敗寇。如果孩子沒有成功,那就是一個Loser。”“要想讓孩子成功,必須先贏得教育的軍備競賽;而要想贏,必須先給孩子報滿課外班。”“報班之後即使孩子失敗了,那家長也盡力了;如果不報班,那孩子成功了也只是僥倖。”

各種演算法精準地將家長們鎖定,在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上埋伏好了各種各樣的焦慮,一遍遍用各種形式為家長輸出這些扭曲的價值觀,用負面情緒綁架家長進行消費。

就這樣,家長的錢包越來越癟,孩子的日子越來越苦,全家成為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窮人。不僅孩子不能做普通人,連家長也做不了普通人了,一個個淪為焦慮爆表的打工人,埋頭苦幹只為給孩子買單。

02

焦慮製造商

焦慮不止是自然的,更是人為創造的;只要有利可圖,還會被源源不斷地製造出來。

我的一位好友,曾在一家線上教育巨頭的市場部負責投放廣告。她告訴我,抖音快手和微博等平臺,都會透過演算法將使用者中的“媽媽們”識別出來,作為潛在使用者,打包成精準流量來售賣給教育公司。而線上教育精準投放的廣告,都是精心設計、用來引起“媽媽們”強烈負面情緒的內容。

早從上個世紀開始,廣告就開始就開始熟練利用消費者的負面情緒。

害怕、內疚、羞愧……這些情緒不斷折磨著每個家長,讓我們不斷審視自己和孩子:我的孩子不如別人聰明,我沒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資源,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我的孩子可能就要被社會淘汰了,作為家長我太不稱職太失敗了……

美國里士滿大學(Richmond University)市場營銷學教授達娜·拉斯庫(Dana Lascu)在 1991 年一項關於消費者內疚感的研究中指出:負面情緒帶來的焦慮,儘管會讓我們厭惡資訊來源,但同時它們也降低了我們的注意力水平,讓我們對資訊來源更容易屈服。所以我們一邊瘋狂吐槽各種粗劣的廣告,一邊又被其干擾得失去了理智的判斷力。

上世紀六十年代,貝蒂·弗裡丹(Betty Friedan),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的領頭人,在著作《女性迷思》中就提到,商家們意識到女性是美國商業的主要客戶,家庭主婦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家裡買更多的東西。於是,宣揚“好母親好妻子”的刻板印象就有了實際的價值,當時的廣告中充斥著各種明示和暗示:如果不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東西,讓孩子在營養上落後,就是母親的不作為,孩子可能因此體弱多病、學習倒數。而在女性地位已經大幅提高的今天,廣告依然是當年廣告的味道,

在我們這個時代,能量越來越強大的大資料和演算法,本該是中性的技術工具,卻被商家用來傳播焦慮和惶恐,成為促進購買行為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我們不妨跳出來,以局外人的眼光看一看,焦慮是如何被植入的,又是如何促成了消費。

緊接著,文章開始羅列更多“天才而早慧”的孩子們:各種綜藝上心算神速、出口成章的娃,明星們家裡能用英文寫作、樂器舞蹈樣樣精通的孩子們……彷彿全世界的孩子都閃耀著“優秀”的光芒。對比之下,自己的孩子已經落後了,於是很多家長讀到這裡已經開始發慌了。

然後文章開始告訴你,這些“神童”是如何培養出來的,核心觀點無非是“兒童潛能必須儘早開發”、“不努力狂學就只能被落後淘汰”等等。隨機點開 10 篇“武亦姝”文章,我們會發現內容的前半部分大同小異,最後重點全部都落在賣網課上,而且居然是 10 個完全不同的品牌:其中 3 個是中小學語文,5 個是學齡前語文,1 個程式設計,1 個語數外全科學習。如果家長正在發愁自己孩子近期“無所事事”,或者對孩子的學科表現有所不滿,很容易就被負面情緒裹挾,點選下單買課。

我們是如何被演算法盯上的?一位社交軟體的演算法工程師告訴我們,設計算法時,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們會無比精細地拆解使用者每一步動作:在什麼時間段更容易點開、在首頁停留多長時間、對哪些標題關鍵詞更敏感、在何時跳出購買頁面最有效、什麼型別的文章更能促成購買行為……

“別人家的孩子都特別優秀”、“競爭越來越慘烈”、“再不拼命報班學習就會成為輸家”,這些資訊被演算法不斷灌輸給家長,落後的恐慌和焦慮被深深地植入腦中,一切都是因為負面情緒能夠促進家長的消費。而成功被情緒所綁架的家長,和那些被維秘超模的“完美身材”羞辱打壓的青少年女孩一樣,跌入消費主義精心設計的陷阱,透過不斷的購買行為,強化和激勵著演算法,設計出一波又一波更加劇烈的情緒攻勢。

03

如何逃離演算法

在大資料演算法的裹挾之下,想要做一個不焦慮的普通人,真的好難。但是,也並非毫無辦法。

第一步:認清演算法,避免應激行為

演算法對我們的精準定位,加上透過心理學和廣告學精心設計的營銷內容,總能精準地打在我們的痛點上,煽動起我們強烈的情緒,讓我們處於“應激狀態”。

大量研究證明,當人們處於應激狀態,感到壓力和緊迫感的時候,會產生衝動購物、甚至強迫性購物的行為。這也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線上課程的軟文,並不是在理智地給家長分析自己課程的優勢,更多的是去煽動家長的情緒。只要能夠刺痛家長,就能夠促使衝動購物不斷髮生。

然而,衝動購物雖然能夠緩解一時的應激壓力,卻會帶來更加長久的負面作用——當家長髮現孩子在線上課程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短期的“效果”之後面臨著長期的能力缺失,或是難以堅持上完網課、不斷買課又不斷棄學,家長會陷入更深層的焦慮之中,對於網上各種消費陷阱的抵禦力進一步降低。

要想打破這個惡性迴圈,我們必須先要直面自己的焦慮,調節自己的情緒。

具體如何調節情緒呢?一項2005年發表在《心理科學》( Psychological Science )期刊上的關於情緒調節的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想要減輕負面情緒,必須要同時做到兩點:首先,我們必須從事件中抽離出來,站在一個稍遠的位置去審視這個讓自己焦慮萬分的事件;其次,我們還要進一步去思考,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們當下的情緒。

還是炒作武亦姝的文章為例。當我們點開文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是那麼的光芒四射,不僅天資聰慧還有驚人的努力,對比之下不由得為自己的孩子捏一把汗,很容易就進入一種受到刺激之後的應激狀態。如果這時候我們馬上進入“購買模式”,試圖透過買課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那我們就真的被演算法拿捏住了。

如果我們試圖從事件中抽離出來,我們會看到,“武亦姝”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特例,和上XX網課沒有半毛錢關係。以旁觀者的心態來看,這種賣課的伎倆顯得拙劣而可笑。進一步思考造成我們焦慮的原因,也許是自己孩子當下的狀態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而無論是孩子達到更好的狀態、還是我們調整自己的預期,都很難透過“購買網課”這樣的行為來得到改善。

而當我們能夠清晰意識到演算法在綁架我們的情緒、進而不斷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為的時候,我們已經邁出了通向自由的第一步。當我們試圖去認清演算法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更好地認識自己。

第二步:認清方向,排除噪音干擾

想要不被外界的聲音完全帶跑帶偏,我們需要經常拿出一些時間來思考和反思,明確自己的目標。

育兒很難,但是當我們確定了大方向,我們就會逐漸建立一套自己的判別標準,能夠更從容地在充滿焦慮的資訊流裡保持淡定。這樣的方向和目標,既可以是功利的,比如高考獲得高分,也可以是基於綜合發展的,比如孩子獲得強大的解決問題與情緒調節的能力。然而無論是什麼樣的目標,都應該從長計議,這樣我們就能夠從眼前的“苟且”中抬起頭,不再計較孩子一時的成績和知識性的學習。

比如說,對於我家不到三歲和剛過四歲的兩個孩子,我們的一個育兒大方向是,我們希望孩子能保持一顆好奇心,用自己旺盛的內驅力去探索和學習;同時我們相信,充分的自由玩耍和空白與休息的時間,是學習的必要條件。

因此,當我們在做出決定的時候,會根據我們的大方向來進行判別,分析成本和收益,不會輕易接受資本的說辭。

那些根據演算法投放的文章,不會幫你分析真實的成本;便宜的價格背後,更大的成本是孩子們浪費的時間,消磨掉的內驅力。

在往期的內驅力系列文章中,我們曾經詳細介紹過內驅力對孩子長期發展的重要性。內驅力,是所有人與生俱來就擁有的一種驅動力,促使人去不斷探索和學習,以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雖然孩子天然的內驅力很強大,但是如果家長施以太強的外驅力,也會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給消磨殆盡。

比如,如果家長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太滿,就會嚴重擠壓孩子的自主感;當課程難度和孩子當下的能力狀態不匹配,就會消磨孩子的勝任感;給孩子過高的要求和期待,就容易讓孩子建立負面的情感聯結。當孩子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情感聯結都收到打擊,她的內驅力就會嚴重受挫,逐漸對各方面的學習都打不起精神來。

另外,看過我們數學系列文章的家長,能夠初步有一些體會,孩子的自由玩耍和探索,往往比成年人自以為是的“教學”更加高階。

比如孩子很多天生的探索方式,本身就是優異的數學思維,孩子的遊戲也蘊含著深刻的數學原理;人類幼崽天生就對數量敏感,對較小的數甚至可以不用去數就能準確的知道數量。而家長們出於焦慮為孩子報的很多“興趣班”和網課,為了能給家長展示顯性的成果,教給孩子“成人化”的思路和長期而言毫無用處的知識點,不僅常常以外驅力的形式去擠壓孩子的內驅力,而且還抹殺了孩子內建的優異思路,真的不如讓孩子自己去“瞎玩”。

有些家長覺得我們太過“佛系”,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我們不是不讓孩子學習,而是希望孩子能用最好的方法、用最高的效率去學習。我們對於低幼年齡段的網課最大的詬病,就是孩子能從網課中獲得的收益實在太小了,而浪費的時間實在太多了,對孩子內驅力的擠壓也太嚴重了,所以我們選擇不上網課。

當然,每一家的需求都有所不同。只要家長能夠認清自己的需求,明確一個大方向,在資訊的洪流之中就能夠排除噪音的干擾,真正權衡利弊之後再做出選擇。

第三步:引入隨機性

——浪費時間是為了不浪費時間

最後的重點,也是我們上一篇《兩歲半娃擊敗演算法》文章裡面飯糰的大招:引入隨機性。

引入隨機性,並不意味著我們為了打敗演算法,就要去無序地生活,放棄自己的目標,變成不努力的鹹魚。正相反,最優的策略應該是既有明確的方向,又有大量的隨機性,這是在大資料時代作為普通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具體什麼才算隨機性呢?我覺得,充分的休息、放鬆,盡情地玩耍、娛樂,各種享受生活的、看似是在浪費時間的事情,都可以算是隨機性。那句老話說得很好:只有會玩的人,才會工作。

為什麼現在我們很難找出時間去看書,尤其是看閒書,比如詩歌、散文和小說?因為我們的目標太明確,時間表太滿,而看閒書是沒有目標、沒有短期現實意義的事情。如果我們的心境是匆忙的、功利的,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想在時間表上擠出一點時間來讀書,我們都沒有心情真正放下一切去做這樣“浪費時間”的事情了。

而當我們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越想要有效率地達成目標,越難真正實現效率。我們過得匆忙而又疲憊,我們的孩子在重負之下苟延殘喘,難以理解生活的意義。

有多少時間,我們坐在電腦前,一邊說服自己開始進行簡單的工作,一邊又掏出手機刷起了微信和微博。我們安慰自己在“多執行緒工作”,實際上摸魚消耗了大量的時間。我們不願意“浪費時間”真正好好休息一會,去沙發上躺著放空,去公園漫無目的地走一圈,去讀一本好的小說。相反,我們把日程表塞滿,我們不分晝夜地工作,花十幾個小時做著一些可能三四個小時就能搞定的事情。

其實,當我們休息、放空、無所事事、浪費時間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正在進行更加深度的資訊整合,大部分長期記憶、深度學習都是在休息中得以實現的。

針對各個年齡段的實驗都顯示,睡眠和記憶力直接相關,且足夠的休息可以帶來更好的學習和工作表現。而無論是熬一整夜還是每天少睡一小時,睡眠缺失的孩子在做抽象思維、注意力和語言相關的活動時都會受到顯著影響。除了睡眠,短暫的休息也對學習有不可忽視的幫助。並不是因為休息可以讓人有機會反覆練習,而僅僅是休息本身就會帶來鞏固的效果,足以讓記憶持續得更久。

人是一種複雜的生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休息、放鬆和玩耍,是學習、工作和奔向特定目標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換句話說,適當的隨機性是最有效率達成目標的捷徑。

時不時地,我們需要去浪費一些時間,這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不浪費時間。

04

結語

在瘋狂內卷的滾滾洪流中,在大資料演算法的圍追堵截下,在量身定製的焦慮套餐裡,想要保持定力,做一個不焦慮的普通人,談何容易。

然而焦慮本身就是最糟糕的一件事。家長的焦慮,不僅會讓成年人自己身心俱疲,更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家長的焦慮行為,會給孩子做出焦慮的榜樣,也時刻散發出一種訊號,讓孩子感到這個世界既不安全也不美好,處處充滿了危機。這種焦慮對於小齡的孩子影響尤其大,甚至會抑制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發展,從長期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如果有一天,在看到我們的文章之後,你感到自己有勇氣去做一個自在而又淡定的普通家長,也願意接受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普通人,我們就真的成功了。

13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提出孩童思維接近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