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說起家庭教育裡的煩惱與憂愁,很多家長常說的就是“我家孩子不聽話”、“我家孩子叛逆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起來直接讓家長們無可奈何,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可能比家長都高出一個頭,對孩子的教育也彷彿是超出了能力和控制範圍內,甚至還有一些家長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就那麼一陣,熬過去就好了”。

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青春期可能是孩子給家長最後的感情經營機會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他們可能迫不及待想要逃離家長,若本身就糟糕的親子關係、再經過青春期叛逆後,緊張化的關係一點就著、甚至一影響就是一輩子的感情。

26歲的小紅(化名),初二回孃家探親的時候還未走進家門,就被父母的“你還知道回來”說得扭頭就走,可能很多人此時會批評小紅不孝、對父母太冷淡,實際上任何冷淡的關係背後都有一段受傷的經歷。

那年,16歲的小紅網戀了、每天晚上躲在被窩裡聊天到很晚,在一次批評+責備裡,小紅就像是鞭炮一樣一點就著,那已經不是小紅和惠子第一次母女大戰了,但這次卻是小紅策劃逃離的第一次。

小紅怒氣衝衝地摔門回到房間後,惠子還以為這丫頭是叛逆心情不好、便沒有過多注意,卻不曾想晚餐的時候小紅不見了,惠子當下就意識到小紅可能去見網戀的男友了,發動全家人去找、甚至報警後,在多方面的協助和尋找下惠子找到了小紅、當即給了響噹噹的一巴掌。

後來,儘管小紅回家了、卻一直悶悶不樂,原本是想晾一晾小紅希望重視起學習,沒想在你不應我、我也不搭理你的關係下,持續到還未高考的時候小紅輟學打工去了,之後就是惠子整年整年地見不到女兒了。

一開始的時候惠子還嘴硬地說“養了一個白眼狼,就當沒這個女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紅結婚也有自己的孩子之後,惠子開始思念女兒、也透過身邊其他親人的資訊傳遞關係有所緩和,但惠子身上有個通病就是“脾氣躁”,見到女兒之後依然抱著打是親罵是愛的態度,於是就有了開篇還未進家門的扭頭就走。

在小紅欲準備啟動車回婆家時,一句“紅呀,怎麼不和爸爸喝一杯就走”讓小紅忍不住淚奔,父女二人對視一分鐘之後,父親又開口說“兒行千里母擔憂,你媽媽(惠子)就是脾氣差,對你的愛是真誠的”,看看自己手裡牽著的孩子、小紅動容了,因為她也做了母親也明白做母親的不容易。

生活就是這樣,在我們為人子女的時候不理解父母之愛,甚至想盡辦法去逃離父母的束縛,只有為人父母之後才知道天下父母心這句話,但責任更多、想要全心全意去彌補已是枉然,就像是小紅一樣明明很想父母、也明白父母不易,內心總是有一股力量橫在中間無法平心交流。

後來,看到一位媽媽細數青春期孩子的“罪狀”時,我大概明白了,橫在內心無法散去的鬱悶大概就是父母數落種下的傷害吧,關於青春期很多家長認為不搭理、晾一晾等慢慢熬過去就好了,實際上青春期錯失的感情就是理解和溝通,它們一旦丟失了就是一輩子,也像是一根刺橫在中間、無法平心溝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也往往很難癒合!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起來、並不會熬一熬就過去了,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固然很叛逆,但可能是留給父母們最後一次緩解關係的機會了,因為一旦步入大學、社會離父母更遠之後,糟糕的親子關係也就會越來越遠。

如果您的孩子正處青春期逆反,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法去轉返局面:

1、調整您的位置

青春期的孩子若想要逃脫父母的約束,那一定是父母所處的位置讓孩子喘不過來氣了,也就是父母那高高在上的“為你好”態度,就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完全有自立的能力,也希望去盡力展示自己,這個時期的他們雖害怕做不好但更害怕父母的不信任。

而父母那高高在上的態度讓他們難以接近,有心事、有需求、甚至有委屈也不會想到父母,因為他們害怕、害怕父母拿著“為你好”的態度去隨意批評傷害,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家長首先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位置,儘可能地跟孩子平起平坐,你會發現原來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不是故意而是有需求,只是我們不理解也沒有給機會去了解罷了。

2、調整您的語氣

調整好自己的位子和孩子平起平坐,那麼著重需要注意的就是我們和孩子交談的語氣了,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語氣的控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情緒激動且一句話作三五句話頂嘴的時候,父母的表現越平靜、說話的語氣越關切,孩子那焦躁的情緒就像是得到降溫一樣逐漸得到控制。

如何調整好自己的語氣?建議大家套用疑問句式去關切孩子,比如“你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情緒這麼激動嗎”?也可以裝傻式地尋求關注,比如“我比竇娥還冤,都不知道你為什麼發脾氣”,總而言之,調整和孩子說話語氣的時候儘可能地避免批評、或直入話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調整好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才是和孩子溝通、也是教育裡的第一大事。

3、調整您的態度

當父母們調整好自己的位置和語氣之後,一般孩子急躁或叛逆的心理都不會那麼強烈,因為孩子在父母的表現裡看到了關懷、而不是指責和批評,這個時候仍不建議家長去直入話題說孩子所處的問題,儘可能地讓孩子主動分享出來、才能讓問題的解決更有情感一些。

比如,父母去舉例、或曝光自己幼時跟孩子當下相近的囧事,父母把自己說得有囧往往越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甚至是放下對父母的防備,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和父母之間無法平和溝通,大多數都是因為距離的原因,沒有傾聽、也因為希望孩子更好而不支援孩子的決定。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用自己曾經的童年去影響孩子,即是對童年的緬懷、又可以在回憶裡站在孩子的位置去考慮問題,在這個態度的調整裡會拉進親子關係,孩子也可以在父母的態度裡看到關懷與尊重,這個過程雖然很難、但若我們試著去嘗試或許結果會不一樣呢?

10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為人父母,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