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從事教育行業以來,我們收到最多的反饋也集中於“升學焦慮”“青春期叛逆,沒法和孩子溝通”“孩子成績不好,對自己和對孩子都很失望”等等。

而春節將過,不少學校開學,對於美本申請來說常規申請結果也陸續放榜,很多家庭又會增添新的焦慮。所以,我們也想借這個時機和大家探討一下教育焦慮以及親子關係的溝通和相處方式

01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相信很多家長或者學生從小就聽過一句話“不要輸在起跑線。所以,有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安排各種補習班,輔導班,害怕孩子落後於別的孩子。

而有了投資就會有期待,家長會和孩子說:“我為了能讓你上輔導班找了不少關係,也花了不少錢,爸媽賺錢不容易,你可要爭氣呀。”

作為家長,太想把一切給予孩子了,很多孩子聽到這些話,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不敢不努力,考不好不敢告訴家長,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的辛苦。

其實,興趣班或者課外班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從小能培養一到兩種愛好或者特長,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在課外班裡嶄露頭角。

我記得我小時候,理科不好,很多同齡的孩子都去參加數學競賽,計算機競賽,而這些對我來說枯燥無味。我也被送去參加過程式設計競賽學習,卻發現根本學不下去也參加不了考試,後來我父母也沒有再強求。其實現在想想,如果當時在發現自己不擅長理科競賽的時候還要被逼著去參加這些培訓班,我可能也不一定能在這個領域有所成就,也有可能增加自己對理科的恐懼心理。這種感悟一直延續到我去留學甚至工作後,因為有不少家長會覺得學計算機或者理工科會增加進入名校的機會,增加以後的就業率並且就業薪水和工作也會有保障,這樣自己投資孩子留學就會有價值。

所以會讓不少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各種競賽並且在本科階段學習理工科專業。而往往,我看到的是,很多“被迫營業”的孩子會學很辛苦,並不能獲得一個很理想的成績。

在大學期間,被逼著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往往“Fail”掉的機率也更多,和那些計算機大神相比,這些孩子往往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卻不能獲得一個滿意的而變得沮喪並且對自己喪失信心,也會覺得對不起父母的辛苦付出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

這種專業的壓力還有一大區域就是商科,也是有不少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孩子在金融,營銷,市場等領域前景無量,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學裡學習商科。

而美國本科的商科,尤其是市場營銷,行政管理等專業,除了專業知識外,更看重學生的社會經驗和溝通能力。

在商學院中,你會看到很多穿著西裝的中國人外國人在拓寬人脈,搭建人際關係。而我記得我一開始上專業課的時候,和美國人分在一組做Presentation完全插不上話。如果希望畢業以後進到比較好的投行,證券公司上班,除了優秀的GPA外,需要在大二開始就積累實習經驗以及和行業前輩們交流,尋找內推機會。

而如果本身學生對商科不感興趣,會覺得這一切社交很吃力,而當父母拿自己和別的學商的孩子對比時,也會逐漸懷疑和否定自我的能力。

我相信每一個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那麼這個“獨一無二”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個興趣班到後來各個領域都能優於別人。

而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和他一起發掘他感興趣並且擅長的領域併發揮自己的優勢,所以在一開始對孩子教育投資的時候,降低自己的預期,孩子並不一定要在每節課上都出彩,但至少希望在這些興趣班中能找到自己喜歡並想堅持的事情。

“從孩子到成年人, 總不能都得第一吧, 但如果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所長, 其實也是一件很酷的事。”

從事留學教育以來,很多家庭最關注的話題就是“名校偏好怎樣的孩子?”而各大美國名校的官網從來不會說希望申請中全面發展,他們是希望招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獨特成就的學生。

我們以哈佛大學為例,官網上寫到“Through a diverse living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live with people who are studying different topics,who come from different walks of life and have evolving identities,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is deepened ..." 意思是學生可以透過和學習不同課題、來自不同行業、身份多樣化的人生活來提高自己的學術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很難要求一個靦腆內向的孩子去在辯論賽中獲獎或者在公共演講中表現突出,但他可能在藝術設計等方面有卓越的天賦;也沒法強求一個熱衷於文學寫作的孩子在實驗室完成卓越的科研成果。

02

“我很怕自己不優秀”

在我接觸的學生中,壓力最大的很少是年紀成績排後的學生,而是成績排名在前,家長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居多。因為被預設為“別人家的孩子”“學霸”往往更擔心自己會達不到老師和家長的預期讓他們失望。

我記得從我自己留學到後來做教育的這些年,遇到過不少學生覺得自己託福沒有115(滿分120),SAT沒考到1550(滿分1600)覺得自己很差勁;或者是來自一個名氣很大的國內或國外的高中,但最終沒有申請到常青藤覺得自己一敗塗地。

同時,很多身邊的同學和家長也會對此唏噓不已:“沒想到她那麼優秀的孩子怎麼去了30多名的公立大學呢?”“她成績那麼好這次考試沒有排名前十呢”

這些外界的壓力會對孩子本身造成更大的困擾,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也很怕自己的失誤會讓老師和家長覺得自己“並不優秀”。

可能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能培養出在學校成績優異,課外活動突出的優秀孩子,但優秀並不代表“不犯錯,不失誤”,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一點小小的成績而被學校和家長標為榜樣。

開始變得小心謹慎,不敢犯錯。就像電視劇小歡喜裡面的“英子”在所有人眼中她性格好,學習好,和“方一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是生活中的方一凡卻比她生活的快樂很多,在媽媽面前,英子需要很懂事,她怕媽媽不開心怕媽媽失望。

所以她努力學習不敢成績退步,噁心也強行吃下媽媽煮的遼參,後來由於和媽媽溝通問題和心理壓力而導致抑鬱症。

“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優秀但不被定義”

再優秀的孩子也是普通人,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也會犯錯,有不足。用客觀的心態平衡孩子每次的成功和失誤也會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加清晰的瞭解和認識。

畢竟何止是孩子,作為家長,作為成年人又何嘗不會發生失誤呢?我記得我剛步入教育行業工作時,舉辦的一場活動,因為沒有提前確認參加人數,而最終只來了四個人。

當時我老闆對我也有很大的期待,和我說在決定錄用我時之前面試了500個人,所以我當時非常崩潰,覺得非常對不起老闆對我的信任。但後來,他只是很詳細地和我分析了這次的原因,並且告訴我下次辦活動的注意事項,他當時跟我說:“任何人都會出現失誤,但出現失誤不代表能力不夠。”

我們不要因為一兩次犯錯就開始懷疑自己,就像每年申請季,有些學生並沒有去到自己的目標學校。而我們會覺得“你的優秀不是申請定義的,也不是你的大學定義的,因為你的能力,你去到任何一所學校都可以繼續發光發亮。”

03

“在我眼裡永遠是個孩子”

“在我眼裡你一直是個孩子”乍看這句話很溫暖,覺得父母一直在無微不至地保護自己和照顧自己。”而對於不少孩子來說,卻是一種負擔和不理解

因為是孩子,所以往往父母會替你做好決定而並未徵求你的意見;因為是孩子,你在青春期不敢談戀愛因為父母說不許早戀;也因為是孩子,你的專業,工作甚至工作地點都需要聽從父母的建議。

其實很多家長會覺得:“我的社會閱歷比我孩子豐富,我孩子當然需要聽我的,我都是為他好,讓他少走彎路。”

確實,無論從閱歷還是經驗上,家長確實要給孩子合適的引導。但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可能還不成熟,但也非常具備和父母溝通自己的規劃和發展的能力了。

而在這種時候,如果父母覺得孩子的想法很幼稚,把自己的想法強行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往往就會拒絕溝通,產生逆反心理,那麼父母的焦慮又會加深。

之前的一檔綜藝節目,不少人被戚薇和lucky圈粉了,而很多人會覺得Lucky在4歲這麼小的年紀不僅性格人見人愛,落落大方,還非常照顧別的小朋友,情商很高。

戚薇說,她和Lucky相處,就把她當作大人一樣溝通。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拒絕和父母溝通的,在孩子們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是願意敞開心扉的。

而越深入的瞭解孩子就會越驚訝孩子的成長速度,就像我們接觸的很多學生,在大學之前,已經對很多事情有非常成熟的想法了。

雖然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在遇到困難挫折時,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堅強後盾,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也要接受孩子的長大,當成成年人一樣溝通和交流,多聆聽他們的想法。

誰不想當小孩子呢,但總歸是要有步入社會的勇氣和獨當一面的能力吧。

如果不和孩子溝通,強制性地幫孩子做決定,也並非能幫助孩子。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做留學申請以來,很多家長會來諮詢要什麼時候就開始準備申請美國大學。

雖然美國大學官方是需要學生9年級開始的活動和成績,但具體還是要看每個孩子的意願。有些家長早早地幫孩子9年級簽了機構,但孩子可能還沒有做好和顧問溝通的準備,常常逃避溝通反而耽誤了時間。

而很多時候學生和顧問配合的最好的也是孩子自主認可的顧問。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明辨是非並且學會選擇的能力了,所以強行支配或控制孩子的生活往往結果並不理想。

寫在最後

而這篇文章,我們更想透過我們自己成長,留學到工作的經歷和接觸的不同的人和事來分享一點自己的感想感悟。

10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寒門難出貴子:“心窮”的父母,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