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多年前天涯上一篇《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引發熱議。銀行HR以幾個實習生的經歷、表現為內容,深入分析了家庭因素對於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關於寒門如何定義?父母又怎樣影響孩子?我有不同看法。
我認為“寒門”一詞,不能用金錢多少來衡量,能夠定義寒門標準的詞,我只能想到認知這個詞。但這個詞又不是那麼好理解,所以我用“心窮”來做代替。普遍認為:心窮是指一個人心裡覺得自己不夠富裕,在我這裡有更深層的定義:情感匱乏、精神饑荒、思想落伍。
為什麼這些父母會產生“心窮”的現象?
第一,改變對於部分人來說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為了未來看不見、摸不著,可能存在的“好處”,而進行必要的學習,改變目前的既有的舒適現狀,看起來是“痛苦的”。因為從長遠來看,所有“正確且重要的事情”都需要付出時間和心理成本,所以他們更在意當下,而不是未來。
第二,一般來說,這樣的父母,其自身開放度不夠,存在證實偏差現象。證實偏差是指人們一旦確認了某一信念,會收集相關支援這個信念的資訊,證明自己的信念是對的。低開放度,更是會加劇證實偏差的存在,因為要他們承認錯誤,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不願為了未來付出,不願改變,開放度低,證實偏差現象的存在,都是造就父母心窮的原因。心窮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思維模式也是“窮人思維”。
在生活中十分常見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外地工作,想要透過努力打拼,有所成就,而父母堅持讓孩子回家併為其安排各種工作機會,最常見的就是要求孩子考公。你可能會想,這和窮人思維有關嗎?當然有關,別急,咱們繼續聊。
父母要求孩子考公、安排工作,他們想要的是“安穩”: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繳納保險,至於發展,那是你(孩子)的事情,我已經盡力了。
孩子想要在外打拼,有所成就,想要的是“發展”:透過我自身的努力,用現在的辛苦獲得未來更好的生活條件。
安穩,是當下;發展,是未來。對於未來的看不見、摸不到,可能存在的好處而改變,是痛苦的,因為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促使他們只有選擇當下的能力,而不是未來。
看到這裡,我想你已經明白了:為什麼心窮的父母不僅不能給孩子提供幫助,或許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在我接觸過的許多家庭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父母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的,而從不思考是否有家庭因素影響。甚至,還會有“宿命論”的論調:“人家的孩子天生就那樣!”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推論,孩子不夠優秀也是因為天生的,是遺傳了你的基因,那麼你也沒有理由焦慮了?
也有一些父母在我講課時,十分不禮貌地起身並打斷:“老師,你說這些我知道,我都看到過,你告訴我怎麼做就行了!別說那些大道理!”然而,我並不會因為這類父母而改變我的講課節奏,因為我知道即便是我告訴他們方法,他們也無法使用!
給了方法也不會用?我知道你可能會不相信,我給你講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二年級孩子吃飯依然靠喂,寫作業也十分拖沓,偶有良好表現。我告訴媽媽:想解決孩子寫作業拖沓,先讓孩子自己吃飯,因為這都是自主性發展較差的表現。而你也不必擔心孩子會餓壞,因為吃飯、填飽肚子,是人類的本能。吃飯時,通知孩子一下就好,約定吃飯時長,到時間就收桌子。下週我們再聊孩子作業問題。
同樣的問題,兩個不同的家庭,做法不同,結果大相徑庭:
芮媽,用了一週時間徹底改變了孩子吃飯習慣,也用這個辦法改變了孩子起床賴床的習慣。她的做法很“粗暴”:起床只叫一次,不起就不叫了。當她的兒子遲到過一次後,就再也沒賴過床。
林媽,一週之後還是老樣子,理由是:擔心孩子不吃飯餓壞了身體,還要去醫院看病。我想,如果她的孩子真的因為不知道吃飯而餓壞了身體,那恐怕是真的要去看病。
我讓芮媽繼續改善、培養孩子自主性:給孩子買個鬧鐘,設定作業時間,寫不完就不寫。兩週後,孩子的作業時間由3-4小時,縮短為1.5小時左右。
兩位媽媽對比,就會發現巨大的差別。為什麼林媽做不到呢?安全感不足,開放度不夠,加上證實性偏差所導致。
所以,究竟是孩子不能變得更好,還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發展?在父母認知水平沒有提高的前提下,心窮的現象依然存在,任何的方法都不會有效,因為改變是痛苦的,改變孩子說到底,也是在改變父母。任何要求孩子單方面改變而父母卻可以保持現狀的方法論,都是無效的。
結語:有人說,人一生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對童年經歷和父母關係的反映。我深以為然!心窮的父母大機率養出和自己一樣的孩子,這就是精神基因的遺傳。兜裡窮不可怕,腦袋窮才是真硬傷,所以,寒門難出貴子,恐怕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