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剛上學時,都很喜歡學習;然後,到了中高年級,就有一些同學不愛學習了,學習成績也開始出現分化,有的繼續保持優秀,有點下滑嚴重。到了初中高中,分化就更加嚴重了,部分學生開始討厭學習,成績嚴重下滑。那小孩子為什麼喜歡學習,而到了後面就不喜歡學習甚至討厭學習呢?
小孩子剛上學時,樂趣多於知識
剛開始學習時,孩子的學習是非常有樂趣的,原因在於知識本身簡單,所有孩子的知識儲備很少,學習起來難度不大;再者,教學多以實物配合,孩子本身對此比較好奇,覺得非常有趣,小時候的孩子每天都盼著上學也是這個原因;最後,孩子們的重度參與很關鍵,每個小朋友都有獎勵,都可以參與到學習中去。這些樂趣造就了小孩子非常喜歡學習;
小時候分數差距並不大
在小時候孩子的學習成績差距並不大,差距不大也意味著孩子幾乎沒有學習上的壓力,在無壓力的狀態下,學習本身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自然喜歡學習。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要學習的知識難度增加,分數差距也慢慢產生,此時學習壓力增加了,不僅有家長方面的壓力,還有老師和學校的壓力,於是學不好的同學開始不喜歡學習了,甚至排斥。根源在於人們對孩子分數的重視,分數差距一旦產生,必定會讓一部分孩子壓力增加,中考、高考亦是如此。
學習的功利性不一樣
孩子在小時候學習,家長的要求並不高,只要不比其他孩子差太多就可以。而隨著年級的變化,家長、老師、學校對學生們學習的期望就慢慢提升了。例如學習成績好的,就要面臨擇校考;後面要面臨中考、高考,學習的功利性大大增加,學生們認為家長和老師們只關注分數,不關注其它;為了分數,學生們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做很多題目,作業多壓力大,成為很多同學討厭學習的重要因素。
解決之道減少功利性的學習。中考、高考很重要,但過分強調無疑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在巨大壓力之下,想學好明顯有困難。弱化學習的功利性,不僅可以給孩子減輕壓力,還可以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增加學習的樂趣,不同階段的學習樂趣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小學階段,小孩子能參與到學習中去,就是樂趣;到了初中能夠解決一道難題就是樂趣;而到了高中,能弄懂一個知識可能就是樂趣,這種樂趣不能消失,要持續,才能讓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家長的參與感。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作為學習的主人公,才能切實瞭解知識發現的過程,更好地理解知識,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同樣的,家長們若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去,能夠體會到孩子學習的難處,能夠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議,可以減少學生的畏難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