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象中的孩子大抵都是歡聲笑語,活蹦亂跳的狀態,可是有一些孩子像失去了電力,茫然無神,對什麼都失去了興趣,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在新一代的年輕人中,他們有部分追崇一種“喪文化”。
“喪文化”指的是年青人在生活中使用帶有悲觀情緒的文字或者圖畫來表達自己的頹廢、疲憊狀態,這是一種亞文化。
孩子在學習或者做事的過程中帶有“喪”的心理,事情完成效率和效果都不好,對他們自己產生反作用。
當孩子做事沒勁的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出原因並解決,讓孩子儘早恢復積極的狀態,在學習或者做事上都有幹勁,向著目標不斷進發。
▏ 孩子“沒勁”的原因是什麼?
1. 學習壓力過大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他們不僅要面對的是千軍萬馬都要擠過的獨木橋——升學考,考上了大學還要面對就業困難的問題。
這些困難像一座座大山一樣矗立在他們的面前,而且必須要攀爬,被打壓過多之後,他們不免會覺得有些受挫感,應對挫折的態度越來越低迷。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對於他們來說,“萬事不僅開頭難,中間也難,結尾也難”。
2. 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
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曾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當孩子沒有自己的興趣時,他沒有目標為導向,於是行為就失去了動力和意義,表現出來就為鬆懈懶散,即使家長通過外在控制手段讓孩子實現某個目標,他雖然能夠完成,但是僅限於完成任務,對他的內心沒有什麼影響。
3. 家庭環境的影響
有的家庭對於孩子的管教過於嚴格,什麼事情都給孩子安排好,孩子的努力沒有了用處,他沒有一件事情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沒有了成就感,他就會認為自己即使獲得了某些東西,對於他來說都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在茫然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像一隻氣球逐漸洩氣,內部沒有了動力,外部的控制也難以令它達到期待的高度。
▏ “沒勁”對孩子的危害?
1. 學習受到影響
不讀書的人,不光人要變得淺薄,也將被社會的前進步伐所拋棄。——(日)池田大作
孩子一直保持著沒勁的狀態,在學習上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容易放棄學習,這就對孩子的學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雖然縱向比較不應該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處在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之中,如果孩子一直停滯不前的話,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會只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他未來的路也會從寬變窄,產生惡性的迴圈。
2. 沒有自我價值感
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為!——方誌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組成,在人內傳播中,主我與客我不斷地對話和互動,這樣人才能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清楚,而自我價值感則是由客我對主我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當孩子對自己的價值認知和判斷低下時,他會沒有自信,對事物懷有錯誤的認知,面對挫折、困難認為自己沒有辦法解決,也不想解決,放棄解決的機會,最後導致自我價值感越來低下,
對一切的成功或者失敗沒有反應,覺得人生越來越沒有意義。
3. 不良情緒導致抑鬱
孩子的“沒勁”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情緒。
孩子的思維變得遲緩,意志減退,封閉自我不願意多交流,這種情緒會漸漸磨蝕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從抑鬱的狀態往抑鬱症方向發展,容易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對孩子、對家庭的帶來的傷害都非常大。
▏ 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
1. 提供孩子一個輕鬆的新型環境
有的家庭為了孩子的升學考而過度緊張,忙得焦頭爛額,對孩子實施高壓的政策。孩子的心態就像彈簧一樣,在長期過分緊繃的狀態下,就會失去彈性,既家長越嚴厲緊張,孩子就越消極低沉,家長眼中孩子的沒勁,其實孩子內心早已沒有了動力,自我放棄了。
先讓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即使這種興趣與學習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起碼能夠讓孩子重新恢復內心的動機,保持一個積極的狀態,再慢慢地去平衡這種興趣與學業的比重,讓孩子在不放棄文化課的情況下,還能擁有自己的興趣。
2. 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
有的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是存在很大的隔閡的,由於對彼此的心理互不了解,所以在溝通上會顯得有心無力。家長要循循善誘,積極地參與進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中,逐漸消除彼此之間的鴻溝。
這些參與不只是表面地參與,像是“我給孩子買了教輔書,我也給他報了補習班”,“我每天都給孩子燉湯喝,做最有營養價值的飯菜”。積極地參與意味著與孩子一起成長,充分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想法與行為,與孩子一起制定適合他的目標和計劃,讓他鼓起勇氣去應對挫折與苦難,扭轉逆境。
3. 陪同孩子,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在孩子覺得沒勁的時候,家長要鼓動孩子積極地探討沒勁的原因,再具體地採取對應的措施,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取得積極的效果和體驗快樂。
我的孩子曾經有段時間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每天盯著電子螢幕發呆。我記得她躺在沙發上對我說,“爸爸,我覺得生活好沒有意思”。我當時就感到驚訝,她才多大的一個孩子,人生路還很長,現在就開始感到厭倦了,以後可怎麼辦?
於是我放下手中的工作,以及把工作延後處理,帶孩子去體驗各種興趣愛好,想辦法讓她恢復快樂的狀態。還好孩子還不是抑鬱,而是每天重複枯燥的生活讓她感到茫然。最後孩子找到了她喜歡的運動——攀巖,她說攀巖能讓她發洩自己的情緒,身體上的精力的使用,反而能讓內心的動力恢復至飽滿。
我以後每個週末都陪伴孩子去練習攀巖,她通過攀巖也在學習上有了意志力,既然這麼困難的攀巖都能夠登頂,學習上也同樣能夠做到。我和她還有了約定,孩子如果能夠考試進前十,我就在長一點的假期帶她去體驗更好的攀巖。現在我的孩子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每天看見她的笑臉以及聽見嘰嘰喳喳的話語,我感覺很欣慰。
在孩子沒勁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外在的行為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變得“有勁”。
在孩子沒勁的時候,家長則要找尋真正的原因並著手解決,讓他從“喪”變“喜”,恢復有活力的狀態,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他在學業或者事業上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