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這個寒假對於家長朋友們來說,第一次感覺“如臨大敵”,一個頭兩個大。嘴上不說,心裡卻盼望著快開學吧!可受不了了!還是把這些“小神獸”們關籠子裡,讓專門的“馴獸師”調教吧!

尤其我們河北更甚,因為疫情常態化防控,中小學、幼兒園從臘月十一就提前放假了,有教育網官方釋出開學時間為正月十八起錯峰開學,此次寒假的特點是:時間長。

為了不耽誤學習,好多學校開展網課,在網上進行實時互動,這讓孩子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回到學習軌道。

手機,成為了學習的必備工具,寶寶可以“堂而皇之”的握在手中,就像手持“尚方寶劍”,感覺他們“好囂張”有沒有。在這場“手機爭奪戰”中,小神獸們佔據了上風。

而我們大人有工作和事情要忙,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孩子身邊,一不留神,孩子手機上多了手遊app。

心理學研究網站Online Psychology Degrees綜合多家權威機構的資料,對遊戲上癮的心理成因進行剖析:

癮以大腦內的獎勵系統為目標,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dopamine)激素,因而當我們玩遊戲時,感到快樂;由於玩遊戲與獎勵產生關係,我們的大腦記住了這個動作,並相信今後有必要重複它。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玩遊戲催生的多巴胺量越來越少,那時,大腦會刺激他們投入更多時間玩遊戲。這也就造成了晚上他們在自己房間並沒有休息,而是熬夜玩遊戲的現象。

如果家長朋友沒收他們的手機,小傢伙會出現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噁心,嚴重的出現抑鬱症狀。因為不讓他們玩遊戲,導致了多巴胺水平較低。

有官方資料顯示:我國小學生玩手遊的比例達到51.1%;初中和高中生分別為61.2%和59.2%;中職生達到71.7%。比例均超過了五成以上。

那麼,外國的小朋友們也玩手遊嗎?他們有什麼好的控制辦法值得我們借鑑嗎?我們來看一看:

㈠芬蘭

芬蘭可能是全球管控青少年使用手機最嚴厲的國家。芬蘭法院曾立法,禁止芬蘭無線通訊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銷手機入網等行動通訊服務。違反這一禁令,將被處以10萬歐元的罰款。

㈡英國

英國政府曾向全國所有中小學寄出一封警示信,指出兒童使用行動電話會對其健康造成潛在危害。英國教育大臣督促所有中小學校校長,嚴格控制16歲以下的學生使用行動電話,除非遇到緊急情況。因為“兒童大腦16歲前一直處於發育階段,任何來自輻射的危險都很容易對其造成傷害”。

英國還成立了專業機構管理限制暴力網路遊戲。

㈢韓國

韓國有法律規定,韓國青少年手機使用者要簽訂一份單獨合約,要求他們和父母一起參加手機費用封頂計劃。該計劃控制青少年手機使用者每月使用的手機費用不能超過40美元。

㈣日本

日本文部科學省要求禁止學生攜帶手機上學,並要求高中制定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的規定。而一些私立學校則由學校統一購置學生定製手機,上課期間統一關機。

對於網路遊戲依賴,日本在2020年1月10日最新公佈的《香川縣網路及遊戲依賴症對策條例》顯示,青少年平日使用智慧手機和玩遊戲的時間要控制在1小時以內,休息日要控制在90分鐘以內。

㈤美國

現今,美國使用年齡分級法,共分7個等級,都是按年齡劃分。

看來,青少年網路沉迷是全球共同的難題。在保護青少年網路環境健康方面,我國是怎麼做的。

2019年10月25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的《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共提出了六大方面舉措,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嚴格的防沉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防沉迷《條例》就是此次《通知》的基礎上敲定。

具有代表性的遊戲廠商:騰訊,在當時響應國家政策,曾發聲將致力於防沉迷系統的開發和應用,積極研究涵蓋遊戲行為全環節的未成年人網路保護體系。時至今日,看來效果一般,以此大家都能感受到“防沉迷”的不容易。

國家立法、學校管控、應用開發已經全面全線組織“大會戰”,這注定是一場“攻堅戰”,主力應當是我們廣大的家長群體,配合打贏這場仗,戰略戰術如下:

②家長以身作則,在家當做榜樣,在孩子面前做一個自律的人,不玩遊戲,離開手機,正確誘導孩子,不淪為手機的奴隸。

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陪同孩子參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例如:打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現在春季了,可以去郊外放風箏,親近大自然。

但是,家長髮現孩子有沉迷手機的現象,千萬不要採用粗暴的方法處理,應該循序漸進加以引導。

3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璐瑤媽媽139個答疑分享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