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書店上班,店裡一直有這本書,很多家長也會去找,知道這本書很火,但我卻一直都沒有讀過,這些天終於有機會去拜讀一下。我覺得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去仔細研讀!這本書沒有艱澀的哲理,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每個字都很童真、淳樸、平實。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上個月同事之間探討“教育到底是什麼”,這個話題很大,卻離我們很近。
作為一名教師,我所認為的教育不僅僅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的自己的幸福是什麼,並且知道如何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可幸福又是什麼呢?這似乎就會涉及到每個孩子不同的價值觀。所以,我想把這個問題簡單化:教育就是傳遞愛,讓他們成為自己!
我讀過很多關於教育的書,其中一本是《小王子》,還有一本是《童年清單》,這兩本書的部分章節提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小王子》裡的大人們用他們的自己行動意願去改造孩子,剝奪他們的童心;而《童年清單》裡卻為孩子的成長列舉了幾十條童年時期該去經歷體驗的情景,可是能真正做到這些清單的人卻少之又少,而《窗邊的小豆豆》裡小林先生卻做到了。
小林先生會帶孩子們去大自然中,去野炊,去參與各種活動,去感受和體驗大自然,在小林先生用心的呵護和引導下,一個“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被別人接受。小林先生用他的行動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不論身體是否有殘疾,也不論家庭條件好壞,他都會用愛和包容去對待每一個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該怎麼做呢?
這是一個應試教育的世界,學校為了升學率、家長為了成績,要想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保持一份這樣的初心真的很難,但是教育的發展本身就是循序漸進不斷調整的。
所以我們依然要去做,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多去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特別是習慣的養成、性格的養成和心理的健康都要格外注意,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以更多的愛和耐心去包容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再迷失。
同時,我也強烈建議每一位家長都能去讀一讀這本書,去讀懂孩子的天性,去了解他們的內心和需求,希望每位家長都能讓孩子在童年時期活出真正的自我,而非單純地用自己的意志去壓制。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生的時候,都具有美好優秀的品質。只是在他成長的環境中,他受到了來自成人世界的影響,使這些優秀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損壞。
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美好的品質,而不是一有問題就批評和指責,多一點耐心,多一次機會,讓孩子慢慢的去認識這個世界,並把他們優秀的品質培養成自己獨特的優點。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茁壯的成長,成長為一個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文:光飛紫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