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桃桃放寒假,因為疫情在家學習,沒有託管,姥姥每天在家陪護。

結果桃桃連續三天沒有好好完成媽媽留下的作業。

終於,那天在爸爸詢問學習進度的時候,姥姥補刀:“她這幾天都沒學習,我看她根本就不想學習,就知道玩!怎麼說都不聽!”

桃桃一聽就急了:“我沒有!我想學習!你說的不對!我沒有!”

桃桃對於姥姥的評價非常激動,但是除了反對,孩子也沒有說出什麼。

直到媽媽說:“媽媽知道,你不是不想學習,可能是姥姥誤解你了,那現在能告訴媽媽這兩天是因為什麼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嗎?”

桃桃的情緒才緩和下來,跟媽媽交流。媽媽留的練習冊很簡單,她很快就寫完了,生字本寫完了,跟姥姥說了姥姥忘了買……

姥姥對桃桃的學習情況和寫作業的習慣不瞭解,看到孩子寫作業時間不長,就判斷孩子不好好學習。

發生問題的時候,家長們容易對孩子貼標籤:

你總是不聽話!我把你生出來你就知道氣我!

你就是不想學習!長大了肯定一事無成!

你就知道調皮搗蛋!不像別人一樣是好孩子!

你又惹弟弟妹妹生氣!當哥哥的一點也不懂事!

攻擊式表達、習慣性否定,以偏概全,貼標籤,父母這些輕易砸在孩子身上的話,會讓寶寶感覺到被誤解,反而不利於溝通和問題解決。

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除了這樣對孩子說話,已經不會正常的表達和溝通了,親子之間的交流,充斥著的就是這些否定、指責、命令。長此以往,孩子的成長令人擔憂。

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做到和孩子有效溝通呢?

基於心理學的教育基礎,能夠促成良好溝通的核心在於“表達事實+情緒反饋+引導建議”。

1、表達事實是對事情的客觀描述,而不是主觀評判

用“我注意到你今天看了兩個小時的電視”替換“你眼睛還要不要了?看那麼長時間電視?”

“你已經連續三天10點以後才睡覺”替換“你怎麼天天睡那麼晚?”

“現在已經8點了,你還沒有完成作業”替換“這麼晚還不寫作業,我看你就不想好好學習”

陳述事實讓孩子意識到客觀實際發生的情況,主觀評判會導致孩子容易沉浸在長輩批評的情緒中,甚至引起對抗情緒。

2、情緒反饋是理解寶寶當下的情緒

“媽媽知道這件事發生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動畫片太好看了,讓你很難控制時間吧?”、“是不是手機裡的影片特別好玩,讓你錯過了時間”當寶寶被接納,被理解,他才會感受到安全,會更容易溝通。

3、引導建議,幫助孩子一起反思造成現狀的原因是什麼

讓寶寶自己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是什麼原因導致你兩天沒有做作業呢?”“影響你做作業的原因有哪些?”“考慮到你說的這個原因,我們一起改善一下學習日程。”“如何能避免一直看動畫片超時呢?有哪些方法?你願意嘗試哪些?”“如果不學習,短期內會有什麼後果?長期呢?”“你願意別人對你沒有禮貌麼?那你願意跟什麼樣的人交往呢?別人是不是也一樣?那我們如何做到有禮貌?”

相對於強制的壓迫和命令,當寶寶自己參與反思及制定改善建議的時候,才會更好的帶來後續改變。

想一想我們當我們面臨被誤解,被無端指責的時候,是不是第一時間先跳出來反駁呢?這個時候很難心平氣和地立刻去反思自己到底做得對不對?

作為70、80後的父母,我們常常會對孩子“尬誇”你真棒,起因於我們小的時候太少被理解,被接納,等我們有了孩子,又迫不及待地補償他我們缺失的認同和認可。

不是吼叫才能解決問題,不是發脾氣才能改變現狀,一遍遍在攻擊孩子錯誤行為的同時,腦子也同步在告訴自己不能這樣做,但是就沒有控制住。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接納孩子不適當行為的前提其實也是在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孩子會犯錯,接納自己做60分父母,對於孩子最重要的事,只是這3樣:第一是身體好,第二是心理素質好,第三是自我驅動的學習和再學習能力。

「這個世界上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上理解。」能請做一個理解孩子的父母,接納他,引導他,在他的人生路上陪伴一程,讓他遇見更好的自己。

4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假期裡,孩子沉迷手機真的管不了?這5個方法趕緊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