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無疑是想讓孩子變得更好,但現實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或表現進行了錯誤的解讀,導致了對孩子不恰當的教育,讓孩子向著與家長期望的反方向發展。
比如:馬上要考試了,孩子想看一會兒動畫片,或者想玩會兒遊戲。家長會勃然大怒:“這都火燒眉毛了,你還有心情玩遊戲,太不懂事了吧?”
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面臨考試的壓力,是想透過這種方式放鬆一下,緩解自己的焦慮;但是,家長卻錯誤地解讀為孩子太貪玩,不知道抓緊時間備考。
當然,不是說所有孩子都是如此。這種對孩子的誤讀,會導致他們與家長的尖銳對抗。你想啊,孩子本來就有焦慮情緒存在,再加上家長對自己不體諒後的控制,這無異於火上澆油,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就會很大。
有時候,家長對孩子表現的誤讀,還會造成對孩子興趣愛好的抹殺,甚至在無形中讓孩子錯過了自己本來潛在的優勢特長,耽誤孩子的發展,這就更加可惜了。
有一位母親很愛乾淨,每天都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的。有一天下午,母親發現讀四年級的大寶一邊看電視,一邊不停地拆餅乾的包裝紙袋。拆開後就扔一邊,一口沒吃。母親一看就立刻發飆,認為孩子在故意搗亂,在挑戰自己的秩序感。
幸虧這是一個比較懂教育的家長,她很快平復了自己的情緒,然後,再與孩子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最後家長明白了,孩子只是覺得包裝紙的花紋很好看,逐個拆開是為了欣賞。
當家長把這個案例告訴心理專家的時候,專家又給出了新的建議:孩子對包裝紙的花紋這麼感興趣,很可能對藝術比較敏感。
於是,這個母親帶著孩子去報了相關的美術課程,孩子學得不亦樂乎。
想象一下,如果家長不是耐心地再和孩子溝通,誤讀了孩子拆包裝紙的行為,可能就會不經意意間傷害了孩子對藝術的好奇心,泯滅了孩子的特長,耽誤了孩子的發展。
想一想自己作為家長,也曾經出現過很多次對孩子行為的誤讀導致的煩惱。兒子高三的時候,當時距離高考不到一百天了。學校抓得很緊,連續上了一個月的課才休息一天。可能兒子也想利用這個時間放鬆一下,晚上熬了夜,早晨睡了懶覺,起床時已經很晚了。
我把兒子賴床這個事解讀為學習太懶散,畢竟馬上就高考了,這種狀態怎麼得了啊?
兒子起床後就讓他媽給他做飯,我窩了一肚子火,心裡很不痛快,隨口就說了一句:“不學習還吃什麼飯?”
這句話激發了兒子的負面情緒,他馬上就懟了我一句:“那就不吃飯了,我也不起床學習了,繼續睡覺。”於是,整整一天,兒子也沒吃飯,當然也沒看書學習,當時我心裡那個急啊!
現在想起來,自己還是不理解孩子當時的心理狀態。起晚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已經在學校學習一個月了,適當放鬆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的,也並不代表兒子就不重視學習了。其實兒子平時還是挺努力的,但是做家長的好像永不滿足,恨不能孩子每時每刻都廢寢忘食地拼命學習才心裡踏實。
如果當時對兒子行為有這樣的正確解讀,我肯定會體貼地說一句:“這一個月學得挺辛苦吧?放鬆一下挺好。讓你媽給你做點好吃的犒勞一下。”如果這樣的話,也不會出現讓人惱火的情況了。但是,當時不懂啊,總是愛著急上火,然後把焦慮再傳遞給孩子,於是就出現了問題。
估計每個家長都和孩子有過類似的較勁和鬥爭,提起來都是滿滿的辛酸淚啊。但是,這一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我們缺乏對孩子心理的正確解讀能力。
當然,這種解讀能力的獲取需要家長不斷學習和修煉,家長要透過各種渠道來學習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目前,針對家長的家庭教育培訓已經開始悄然興起,也有很多網上家庭教育培訓,希望有此需求的家長們積極主動地尋求幫助。
家長水平提升了,不僅可以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還能化解很多家庭危機,減少家庭矛盾,促進家庭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