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孩子考試沒考好,作為家長,你面對這一事實,應該怎樣迴應呢?家長甲:又沒考好,你怎麼這麼笨?這麼讓我失望啊!家長乙:你能不能說一說這次考試為什麼沒考好?家長丙:沒事兒,只要你努力就行了,媽媽以前也怕考試。家長丁:我知道沒考好你很難受,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別想考出好成績。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媽媽相信你,也願意為你加油,和你一起努力…….四種不同的迴應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第一位家長的迴應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把孩子沒考好歸因於笨,給孩子種下了負面的種子;流露出自己的失望情緒,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給孩子增加了心理壓力。第二位家長以問題開始迴應,雖然不會給孩子以負面影響,但往往是孩子覺得你不瞭解她,感覺不到同頻,對你產生懷疑、不信任,甚至反感。第三位家長的迴應並不是接納,而是贊同。接納並不等於贊同,接納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恢復積極正面的情緒和想法,然後推動他成長、進步和提高。單純的安慰和縱容不是目的,會讓孩子產生什麼都無所謂、不思進取的思想苗頭。第四位家長的迴應,語氣中充滿了接納,尤其是“我也知道下次你特別想考出好成績”這句話既深入對方內心深處,又巧妙地激勵、推動對方去爭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績。
案例二:孩子說“我今天不想寫作業了”,做父母的如何迴應、解決呢?家長甲:我看你是欠揍!你敢不寫作業,看我怎麼收拾你!家長乙:不寫作業可不行,不想寫作業就是走下坡路的開始,你有這個念頭太危險了。家長丙:噢,要是今天沒作業就好了,可是今天的作業還很多。你內心一定有兩個你在較量,一個是情緒的你,想逃避作業;一個是意志堅強、樂觀、智慧的你,在想快速完成作業的辦法,快樂地去完成作業。我為能成為一個有智慧和意志力的人而驕傲。這三位家長的迴應哪一個是接納孩子了呢?第一位家長沒有接納孩子,而是扮演了威脅者的角色。孩子聽後情緒會更消極,更沒有熱情和動力去完成作業了。第二位家長也沒有接納孩子,而是扮演了說教者的角色,孩子聽後會產生反感、逆反情緒,也很難打起精神、產生動力去完成作業。第三位家長先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和當下的想法,然後採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孩子,孩子會有一種被理解的感受,內心的正面情緒會上升,經過家長的提示,孩子就會找到方向和方法。
透過兩個案例,我們可以感覺到接納的重要性。可以說,接納,特別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家長與孩子溝通不可忽視的第一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解決孩子問題的基礎。要順利地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只有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他才願意配合你解決問題,否則就可能引發逆反、對抗情緒。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接納並不等同於贊同,更不等於縱容,只是強調要關注、考慮孩子的目的、情緒和當下需求,設身處地地“辨識”、體會孩子明確表達或隱晦表達的深層意思,從而更深入地瞭解孩子,以便採取恰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排解孩子的情緒、焦慮和不正確的想法,更有力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每一位家長都要明白,孩子認為最大的愛就是對自己的理解!理解帶給人的感覺,往往要比血緣關係給人帶來的愛的感覺更大、更強烈。沒有理解就沒有愛!當你想要改變孩子的情緒、觀點或狀態的時候,你必須先要理解他,接納他。假如你忽視了理解和接納這個步驟,孩子就不可能被你說服。孩子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性的東西,還應有心靈上的愛撫,他們只有在愛的環境中才能健康成長。相對於物質的滿足,孩子們更需要心靈上的滿足。他們缺乏的是與父母之間的交流,缺乏的是來自父母心靈深處安寧的熨帖和精神上的支援。全國知名教育專家李聖珍老師接手的孩子無一例外地存在著情感飢渴,而只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才能發現他們的這種飢渴,在面對孩子們的情感飢渴時不會手足無措。李聖珍用自己的心去體察孩子們的感覺,搜尋孩子們的需求,她也用心去反饋孩子們的需要,用具體、細微的行動去摩撫孩子們受到創傷的心靈。接納應該成為每位家長教育子女必須擁有的一種能力。所謂接納,通俗地講,就是在與人接觸、溝通、互動時,注意接收、解讀、容納對方傳達出的各種資訊,轉換角色和看問題的角度,客觀、具體地利用這些資訊,做出妥當、有效、有利於解決問題的迴應。接納的核心是“理解”,心理學叫“同理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