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這幾天,天津一中學老師肖某某,因為家長收入低而歧視學生的錄音曝光,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位肖老師也因此受到了處理。

不少網友對老師說出的言論大跌眼鏡,但也有相當部分人認為這位老師是為了孩子好,只是在教育中言語表達欠妥。

有人覺得,老師是說了實話,是在幫助孩子認清現實。

還有人說,老師的出發點是為了教育,是在鞭策學生努力上進。現在不教育孩子,將來他只會淪為社會底層。

這真的是在教育孩子,為了孩子好嗎?

01

學校與社會的功能不同,把成人社會的功利強加給孩子,是教育的失敗

雖說人生真相殘酷,但是,成人需要為孩子保持“世界是美好的”這樣一片內心的淨土。

因為,孩子是透過吸收周圍環境帶給他們的東西,形成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他們的人生底色基調。

從嬰兒到成人的這段時期,是人格塑造與完整的一個漫長過程。孩子的人格形成,受成長環境的影響極大。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對孩子三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最初的內心是一張白紙,外界帶給孩子什麼,孩子的內心就形成什麼。

如果孩子得到的是一種接納、包容、理解、尊重、平等和愛,這些美好的情感,會讓孩子感覺到世界是充滿愛與美好的。這會讓孩子對世界有著最初的基本信任,並學會接納、包容、理解、尊重、平等和愛。漸漸地,孩子內心就擁有了這些美好的品質。

如果孩子受到的是歧視,接受的是功利與扭曲的教育,那麼,他們長大後,就會形成功利與扭曲的價值觀。

而他們本人並沒有透過努力獲取這樣東西的能力,於是他們只能向外索取,久而久之,形成了貪婪和不勞而獲的生活模式。

這就是功利腐蝕了他們心靈的一種呈現。

02

你給孩子灌輸了什麼,孩子就會成為它的載體。

孩子的心靈正處於飢渴吸收食糧來轉換為自己的人格特質的時候,這種被灌輸的功利、銅臭以及由此形成的羞恥感,都會被孩子內化,成為他們體內的一部分,深深影響著今後的人生。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內心需要一片淨土。

學校與社會是兩個功能不同的地方。學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孩子的心靈花園與成長淨土,只有當孩子的身體與心智得到充分成長,孩子才有力量步入成人社會。

任何提前將社會上的成人遊戲強加於孩子身上,超前渲染成人社會中的人為功利雜質,讓它們腐蝕孩子的心靈,只會拔苗助長,讓孩子變得脆弱。

這就是為什麼,在功利的教育環境裡,很多孩子抗挫折能力越來越低。

03

有多少人心靈被腐蝕後,長大成人後形成了扭曲的教育觀:把打擊當激勵,把侮辱當教育。

總有人說,孩子該打就得打,該罵就得罵。否則,孩子今後難以適應殘酷的社會。

還有許多人認為能用言語刺激孩子的老師,是有責任感的。

“這樣處理嚴重打擊這個老師的熱情了,以後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倒黴的還是學生,能說這些話的比很多老師好,起碼有責任有熱情的,這種人很容易影響自己以後心情的”

“真的是好老師,還挨處分,只能一聲嘆息。記得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有同事帶小孩上工地,就告訴小孩,他那些帶紅帽子是管理人員,讀過書,不用在烈日下幹活,也不用晚上幹通宵。你不好好讀書,象爸爸這樣,就苦了。小孩從此發憤,幾年後考上名牌大學,現在同事也享小孩的福。認識本質。知恥而後勇。不要讓人割自己的韭菜。”

“以往送到我班裡的學生,家裡全都是當官的,要不就是條件特別好,事業單位的。你媽媽一個月掙多少錢哪?你爸一個月掙多少錢哪?別怪我瞧不起你,我告訴你。××的媽媽一年掙的錢都比你媽五十年掙得多,你們素質是一樣的嗎?你們能一樣嗎?你反思一下你們的家長,有多少素質!”

當肖老師這段話曝光後,有不少成年人認為,她只是說出了實話。顯然,他們習慣於以金錢、地位等因素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

04

收入高就是素質高,收入低就是素質低?

顯然,這不是事實,而是被功利扭曲了的三觀。

肖某某被處分,有些人卻表示不解,認為她業務能力好,就是一個好老師。所以,她歧視和辱罵孩子也被看成是“對孩子負責”的體現,“是為了激勵學生,只不過是表達方式欠妥而已”。

有人說,這是肖老師給學生上了一堂“人生課”,學生今後會感謝肖老師。甚至,一些人還擔心肖老師受到處理,會讓其他老師不敢教育學生。

或許肖老師本人也是堅信自己的做法是為了學生好,所以,她在道歉時依然這樣說:“你們不努力,就會不如你的父母,就會階層下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讓這個社會變得如此功利,連教育也不例外?

總有一些人長大後總是在與人爭高低強弱,對弱者肆意歧視與貶低,就連孩子也這放過。他們成為父母后,也用貶低甚至侮辱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或逼著孩子爭第一。

這就是功利教育帶來的結果:一代傳遞給一代。

05

中學階段,正是孩子形成自我意義與尋找人生方向的關鍵期。

一位學生說,聽到這樣的話,他會感覺到自己很卑微,無法面對他人。

當這種卑微感與羞恥感產生的根源,並不是自己努力所能改變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對我不公平”,甚至因此痛恨父母的無能,嫉妒別人活得比自己好。

很多人“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其實就是這種教育的產物。在他們的內心,會有這樣一種不甘與憤怒:“憑什麼?”

當生活漸漸地被那些外界強加的功利填滿的時候,一個人是沒有時間和意識去好好地探索自己的內心。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長大後,找不到自己,他們內心浮躁,無論做什麼都很難堅持,總想著一步到位。

一個人不會堅持,缺乏耐心,是因為他心中的雜念太多,零散的慾望太多,漸漸迷失了自己。

看不起別人和怕被人看不起,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是一種被功利扭曲了的價值觀在作怪。

為什麼現在借網貸的年輕人那麼多,甚至不少人被網貸逼得抑鬱、自殺,而網貸現象依然屢見不鮮,層出不窮?

因為,他們不願意讓別人因為自己窮而看不起自己,而自己和家裡都沒有能力來改變現狀,只好透過網貸來借錢消費,造成自己“富有”的假象。

一個人只有排除雜念,給大腦與心靈騰出最大的空間,才能以澄澈之心專注在自我成長與成就自己的道路上。

6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學生家長注意:家長常犯錯誤集錦,快來看看你犯了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