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有一雙“火眼金睛”,對於孩子的問題,我們總是那麼地明察秋毫
每個家長又都會“身在廬山”,對於自己的問題,卻常常發現不了……
家長本是平常人,奈何犯錯也經常!
本文梳理了家長常犯的一些錯誤,也提出了一些小小的建議,家長們敢不敢來看看,咱們佔了幾條?
雙重標準:有些壞毛病,家長也都有,卻不允許孩子有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戲謔地把愛拖延、不積極、計劃執行不到位的自己稱為“拖延症晚期”或者叫“懶癌”。在工作和生活中,誰不會偷個懶?尤其是回到家,鞋一脫,包一甩,沙發上一歪,刷手機,玩遊戲,吃點零食。飯後,明明知道垃圾應該及時倒掉,不想動。陽臺上晾的衣服應該收了,不想動。洗衣機裡的衣服應該洗了,不想動。房間有點亂應該收拾一下,還是不想動……
孩子也是一樣,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做事拖拖拉拉的問題。早上起床,慢慢吞吞。穿衣服,磨磨蹭蹭。放學回家,看漫畫吃零食,就是不去寫作業。玩起遊戲停不下來,拿起手機放不下來……
很多成年人有的毛病,孩子們也有,這再正常不過了。可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家長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卻非常善於發現孩子的毛病。並且,看見了就想說兩句。於是,大多數家長就開始了下一個錯誤——
碎念嘮叨:發現問題後,沒有系統化處理方案,僅僅是催促嘮叨,不解決問題,還影響親子關係都是希望孩子好,所以,看見孩子做得不對,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指出來,這樣才算負責。於是,各種嘮叨就來了。從孩子的視角看來:“前方高能唐僧上線,注意隱蔽……”
家長們指出的問題不對嗎?早上時間緊張,為了不遲到,是不是應該抓緊時間起床穿衣服洗漱?作業沒寫,是不是就應該趕緊放下漫畫零食,爭取早點寫完開開心心地玩,它不香嗎?……家長嘮叨的內容和邏輯都毋庸置疑,都是有道理的。事實上孩子也的確根本無力反駁吧?!因為你說得都對啊。
可問題是,既然絕對正確,為啥孩子就是不能心悅誠服、痛改前非、趕緊執行並且永不再犯?教育孩子,如果這麼簡單就能達到目的,就不會有人跳樓、跳橋、離家出走了。
簡單粗暴:看似有效,實則以大欺小,信任和依賴破壞起來容易,想要修補卻很難在孩子看來,家長的嘮叨就像緊箍咒,他們就是生下來就戴著金箍的孫悟空。你越嘮叨,他們就只會疼得妥協,卻絕不會心悅誠服。說白了,之所以聽你的,是為了讓你閉嘴。於是有家長說了,那就是欠打。你看我結結實實打一頓,保證“服服帖帖”的。對,表面上的確會“服服帖帖”,可孩子心裡奔騰而過的都是什麼馬,我想自不必多言。恕我直言,孩子小,那是他打不過你。等他個子跟你一樣高,力氣跟你差不多的時候,你再打一個試試看?不過就是以大欺小,沒啥值得驕傲更不值得炫耀。
捱過打的男同胞家長們,回想一下你小時候捱打的時候,你對打自己的父母當時是啥心情和態度?這種傷害,會跟隨一個人一生。家長必須知道,所有的孩子,成年後都會反思童年的遭遇。是非對錯,到時候成年的他們自會在心底有所評判。
且不說以後,就說當下。孩子童年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建立起來後,如果家長教育不注重方式方法,破壞起來可是相當容易的。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家長,不斷用簡單粗暴的言語和行為,讓孩子的心徹底傷透,不敢對你抱有希望和任何信任的過程。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的身體力量和獨立意識都在成倍地增長和湧動。時機一旦成熟,就必然會開始反抗。青春期逆反,家長在這件事情上有的時候的確是在推波助瀾,著實給孩子添了一把火的。
那麼,怎麼辦呢?方法還是有的,只是家長必須有所轉變。
方法一:走進孩子的內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幫忙,才能博得信任。首先必須轉變立場。從孩子的對立面,走到孩子的身邊,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處理問題。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嘗試轉換視角,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問題,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經常這樣做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孩子的行為是有其內在邏輯的,這種邏輯一點也不難發現,只要你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比如說,孩子放學回家不立刻寫作業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在學校學習一天了,好不容易回到家了,就想放鬆一下。家是什麼地方?家不就應該是讓人休息和放鬆的地方嗎?孩子的要求過分嗎?並不過分吧?那麼要求孩子回家立刻寫作業,這個要求是不是就過分了?這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以這種視角看問題,家長才能博得孩子的信任。只要他們信任你,覺得你一心向著他們,理解他們,包容他們。那麼你對他們的要求,只要可以,他們就會盡力去完成。你對他們說的話,哪怕是錯的,他們也會相信。這就是信任的力量。相反,如果沒有這種信任,家長說的即使再正確,孩子也聽不進去,更不會去執行。這就是問題的根本癥結所在。
不僅如此,叛逆期的孩子還會在日常與不得要領的家長相處的過程中,漸漸得出一個結論:“你們根本不愛我,不在乎我。你們每天從早到晚只關心學習、作業、考試成績、升學,卻根本沒有真正關心過我。”一旦孩子得出這樣的結論,青春期的嚴重叛逆就是必然的,親子關係在這個時期僵化破裂也是必然的。出現這種局面後,家長無論說什麼,在孩子那裡,統統都會是錯的。
方法二:扶著孩子奔跑,在陪伴前進的過程中,讓孩子理解什麼叫素質,體會什麼是毅力,明白如何去堅持孩子的問題,還是要著手去解決。不能嘮叨,不能簡單粗暴,就得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牽著孩子的手行走,扶著孩子奔跑。
啥意思?
第一,制定規則,但不是僅僅給孩子制定規則。規則應該約束所有人,家長帶頭遵守,孩子才好有樣學樣。比如,不拖延,不懶散。休息娛樂適可而止,該努力的時候就得抓緊時間等等。
第二,有效溝通,誠懇交流,正面講話不嘮叨不嘲諷。孩子能夠感受到家長言語中的善意和誠懇,這一點根本不用懷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讓你對孩子說出的話裡,真的有滿滿的善意和誠懇。對於善意和誠懇,人人都會樂於接受的。
第三,正面批評,該嚴肅的時候必須嚴肅。在建立了信任和誠懇有效溝通的基礎上,對於孩子一再出現的錯誤,該嚴肅批評就必須嚴肅批評,幫助孩子認識到問題,好加以改正。
第四,率先垂範,巧用自我批評,樹立開明形象。家長在跟孩子一起相處的過程中,有時候著急上火,一時言語過激總是難免的。這個時候一定第一時間趕緊自我批評,承認錯誤。在孩子眼裡,有錯敢於承認,積極改正的家長,是具有高大的人格魅力的。別說孩子了,在成年人世界裡也是一樣。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孩子面前能夠自我批評,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這就是身教。
第五,帶著孩子執行計劃,讓孩子從家長的日常行為中理解什麼是毅力,怎麼去堅持。有些計劃是涉及孩子也關乎家長的,需要雙方配合才能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契機。家長的長期堅持、說到做到、一絲不苟、認真負責,對孩子一定是能起到教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