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前面,我們談到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否則,可能就是“小學優秀、初中良好、高中落後”,也談到,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智慧在“留白”,即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留下成長的空間,目標是“自為”“自律”,即孩子能幹的事,讓他能自己幹(自為),不該乾的事自己能夠“踩剎車”(自律)。

這些道理家長不難明白,但在實踐中,知道不等於做到,“知行合一”當然好,實際情況往往是“知易行難”。

“難”在什麼地方?“難”在“留白”!“難”在“放不開”!

我觀察到,很多家長“放不開”,不給孩子空間,是害怕把孩子耽誤了,害怕孩子出亂子。因此,常常越俎代庖、孩子能力能夠承擔的事也不讓做,孩子能夠自己管理的事,也不相信孩子能夠做,自己非要衝上去幹預一番。

家長“放不開”的原因有很多,下面這些原因在不同的家長身上都存在:

1、有的是“怕麻煩、不願放”。

一次在小區院子裡,看到一個小夥子帶著自己的兩三歲的孩子在溜滑梯,滑梯下的旁邊有一小堆沙子,可能是維修施工留下的,還未及清理。孩子從滑梯上溜下來,就跌跌撞撞地直奔小沙堆,抓起沙子開玩。這時小夥子發現了,立馬進行了阻止“不行、不行,髒、髒、髒,不能玩、不能玩!”一邊說一邊抱孩子挪地方,孩子不願意,掙扎著還要玩……其實沙子也不太髒。我看見了,就喊了一句“讓他玩麼!現在正是要玩的時候,不玩不聰明。髒了洗洗就完了麼”,聽我這麼說,小夥子笑笑,再沒管孩子。

家長怕孩子玩髒了,感染病菌,還要洗衣服,要給收拾,嫌麻煩,就像讓孩子乾乾淨淨的,圖省事!所以把孩子管得這不能動、那不能玩。

2、有的是“時間緊、不能放”。

有的家長工作忙、時間緊,沒有時間陪孩子、等孩子慢慢去做他能做的事,一急就自己上手了。比如喂著吃飯、幫著穿衣、整理床鋪、收拾書包、幫著做作業、包括擠牙膏、倒洗腳水等等,為了搶速度,爭時間,把孩子能幹、但幹得慢的活都搶過來自己幹了,並樂此不疲,卻不願意花時間提升孩子的做事能力。

3、有的是“輸不起、不敢放”。

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落在後面,所以把每個階段都盯得緊緊的,生怕孩子拉下一步。家長心氣很高、能力強,孩子壓力很大、很被動。。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被動地按照父母的旨意行事,沒有在學習上自我探索的空間。學習始終是遵照父母安排進行的被動行為,長此以往,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會大大降低。“等”“靠”的心理習慣就形成了。這個習慣不僅僅是行為上的習慣,更深層次是思維上的惰性。學校裡,我經常發現這樣的孩子,高中了,學習只滿足完成作業,把答案找到,抄到作業本上就完了。至於對不對,為什麼是這樣的答案,他懶得去思考,所以一考試就傻眼。

4、有的是“要求高、沒法放”。

有的家長對做事的完美有近乎強迫性的追求。這些家長對孩子做事總是不滿意。因為孩子正在學著做事,結果一般都是粗糙的、不理想的,跟家長的要求差得遠,家長看不上,輕則苛求埋怨,重則乾脆剝奪孩子做事的機會,自己衝上去做了。

可能還有別的原因,但不管何種願原因,家長“放不開”本質上都是源於對孩子的“愛”,源於對孩子的期望,情急之中忘了理性的把控,導致關愛過度、用力過猛。說是愛,其實是害。

家長“放不開”,孩子孩子鍛鍊的就機會就少,自我成長的空間被壓縮,“自我管理能力”始終培養不起來,等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再也包辦不了,需要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時候,卻沒有相應的能力,學業也罷、做事也罷、依然是等著父母給他解決問題。

這種家長“放不開、操心太過”的教養方式,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會養成孩子“等、靠、要、怨”的心理習慣。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所有的問題都是家長幫他搞定,所以他心裡一直以來預設的處事規則就是“等”家長、“靠”家長,“等”不來、“靠”不住的時候他就“要”,他就嚷嚷著要你給他解決問題,到了家長也解決不了的時候,他就開始“怨”,“怨”你沒本事,“怨”你沒有當官,“怨”你不幫他解決問題。而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責任、自己應該如何努力、應該如何理解父母等……這就是“放不開”的必然結果。

去年底,一個家長求助的例子就非常典型。自己的女兒,跟家裡鬧得不可開交,以不上學威脅家長,成天呆在家裡,把自己關在房間,跟家長鬧。家長實在沒辦法,求學校、求老師,幫她做孩子的工作,希望孩子能夠正常上學。詢問原因,家長說,孩子聽同學說出國留學能掙大錢,就跟家長說要學雅思,要出國。家長說,你高中的英語都沒學完,雅思的英語能學懂?再說,學雅思一次繳費就是幾萬元,咱們家裡現在沒有那麼多錢……心願未遂,孩子就開始鬧騰,直到關在家裡不上學。父親氣得打了一頓,結果差點跳樓,只好作罷。

家長“放不開”,不給孩子留成長空間的做法,本質上是個價值觀的問題,在家長的心裡,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壓倒一切的、最有價值的,很多情況下超越了對孩子心智、人格、心理、品德健康成長的培養,導致很多孩子成績也沒有上去,做人、做事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即便個別孩子在家長的“打造”下,成為了看起來“優秀”的高材生,但在人格上、心理上都存在這著少的問題,優秀學霸的“自殺”“殺人”的案件不時見諸報端就是明顯的例證——復旦博士投毒案、北大學子弒母案、史學天才跳樓案等等,不勝列舉。都是我們這個社會高智商的“殘次品”“危險品”,也可以說是家長“功利主義教育”的副產品。

哪有那麼多的狀元?可見家長的心氣有多高!

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只是國家教育的追求目標,也應當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原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即“自為”“自律”的能力,是在包括學習在內的各種日常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孩子的“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因此讓孩子放棄其他生活能力的學習鍛鍊,更不能完全把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全控制”起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使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低下,不僅學業成績上不去,還會養成“等、靠、要、怨”的不良習慣,將來就業、生存都會遇到很多挫折,父母一輩子都要為他操心。這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沐沐要上幼兒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