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很多人說判斷一個孩子教育的好不好,絕對不是看孩子聽不聽話、成績好不好這麼簡單,有的孩子看似聽話,但迴避交流、不關心身外事,不能與人建立積極的關係,尤其是在一個集體當中,這樣的孩子普遍讓人感覺家庭教育缺失。優優爸爸做了十幾年的小學班主任,他透露,有這幾種行為的孩子,家教都做的不錯。

一、孩子願意和親近的人說心事

這個親近的人可以是老師、相處得好的同學,也可以是父母。孩子在家裡能和父母聊聊心事,說明孩子和家長關係親密,沒有隔閡,當成朋友相處。同時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信任你,願意把心裡話說給你聽。

在學校裡,孩子能和老師或者同學說說心裡話,說明孩子能夠和除了父母以外的人建立信任和親密關係。很多孩子只和家人親近,卻從不相信其他人,到了青春期後,孩子普遍和父母開始疏遠,如果沒有朋友和其他信任的大人,自己有了心事也無處訴說,很容易造成心理問題。

一個班級裡,跟老師、同學都相處地融洽的孩子普遍性格開朗,學習也很優秀,這種孩子的家長也能夠傾聽孩子心事,互相傾訴,互相出主意,鼓勵孩子交朋友。

二、孩子不怕失敗,敢於嘗試

孩子不怕失敗,說明父母很少呵責訓斥,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心理壓力,不害怕失敗就就會更願意大膽嘗試新事物,挑戰自己。不斷嘗試、不斷學習新事物,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會比較強。

如果你家孩子也是這樣,一定是你平時經常鼓勵他,在他遇到挫折時陪伴他度過,因此孩子才能大膽向前走,因為他們知道,就算失敗了,爸爸媽媽也會與自己共同面對。

就算失敗,也不指責孩子,先肯定他們的付出和嘗試,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哪裡可以改進,或者告訴孩子:“沒關係,爸爸媽媽陪你再試一次。”讓孩子可以不懼困難,大膽向前。

三、孩子能夠主動關心別人

優優爸爸說,有一次班上一個孩子受傷請假了,在班級裡說了這件事後,只有幾個孩子課後來問老師,這位同學的傷嚴不嚴重,多久能來上學。大部分的孩子都毫不關心,覺得與自己無關。

能主動關心別人,說明孩子不自私,不會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關心別人的感受,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是一種必備的社會情感技能,人處於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更是高情商、有領導力的表現。

關心別人也說明孩子能夠表達愛、願意表達愛。很多父母對孩子很少表現出正面情感,尤其是父親,常常把對孩子的愛隱藏起來,用嚴厲、批評、教誨代替愛,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對親近的人不會正確表達情感,總是用表達負面情緒。

鼓勵孩子關心身邊的人,也能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孩子能從身邊的同學、老師、朋友那裡回饋關愛,在一個充滿正向情感的環境,更有利於身心成長。

4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火力全開:未來俠2021春戰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