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週末,給一個家庭的孩子做家教,遇到一些小的事情,特別值得思考,寫成小文,希望老師、家長同志們能夠指點、交流。
這個孩子在讀七年級,剛剛接觸地理、歷史、生物等科目,思維、思想初步進入相對成熟階段,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對世間格物還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導致成績並不理想,學生對有些科目產生了厭學的傾向,家長會感到非常著急。
在和學生和家長溝通交流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這個孩子是媽媽一直帶著他,身邊沒有父親,一直缺少一份父愛;並且媽媽工作比較忙,每天下班後和孩子的交流較少,孩子會感到有一些孤獨。我在接觸到他的時候,能看到他溢於言表的喜悅,事後在和他的媽媽交流時知道了,當我下班回去的時候,他居然哭了,我的內心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是啊,他需要的是媽媽對他的陪伴。每次離開都能看到他內心的不捨與對下週的憧憬。
這個時間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青春期的他們正處於對世間的懵懂,心理、生理都會有著改變,父母如果沒有陪伴在他們身邊,缺乏對他的關注與關心,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沒收到重視而會產生心理問題。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健康的心理和身體才是目標。
其次,這位家長與孩子溝通中,缺乏一定的手段,為了孩子的學習不能總是講大道理,適當的手段也是很有必要的。與孩子交流,我知道了,他說我媽媽總是講沒有用的大道理的話,總是說重要性,但是孩子實在沒有興趣,而且也總是說為孩子好,雖然孩子知道,但是有些話聽著心理會感到煩躁,很難提起興趣。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我認為也有些沒道理。原因很簡單,戰國年代,縱橫家絞弄風雲,他們為了讓君王聽自己的建議難道說是逆耳之言?或許他們根本活不了多久。他們靠得是順耳的“忽悠”。鬼谷子的順耳理論。這樣的示例當然也可以用到與孩子溝通上,人都不愛聽對自己不利的話,那為什麼不能用他所能接受的話來讓他接受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呢?(事先宣告,這裡排除社會中的陌生人所用的口氣,主要說朋友和家人,因為陌生人不會管你,更不會給你建議,只會向你提出意見,這時兩個概念)許順耳理論可以嘗試(順耳不是慣著,不要曲解)。
所以想讓孩子聽取自己的建議,就要順著他來說,在他的節奏中找到他的邏輯問題,讓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站不住腳的,這時他會感到窘境,而家長要做的是,慢慢地把自己的觀點透過側面輸入給他,也可以都保持沉默,做些別的事情,讓他有臺階下,在逐步傳輸自己的建議。可能會很慢,但是這樣會讓孩子下一次會不會牴觸與你的交流。
最後,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學習。當時和家長交流時,家長說,並不知道與孩子交流什麼,陪伴時間也有限,只能在有限時間裡對他在生活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我看來,這種關懷還欠缺些什麼。家長可以主動和孩子交流,一些學校好玩兒的事,也可以關注當下網路行為活動語言的一些“梗”,讓孩子們感覺到,你們像是朋友,沒有鴻溝,適當的開開玩笑,都是非常好的。
讓孩子做你的老師,在陪伴學習中,讓他來給你講述一下他所學的知識,家長可以提出問題,這時孩子們會為了不在你面前丟臉去主動查閱資料,擴充套件知識,長久下來他會比同齡的孩子們懂得更多的東西,良性迴圈,有助於提高他求知的慾望。
這一次家教經歷遇到了很多的事情,受益匪淺。
發表一下簡單淺薄的看法,可能不夠成熟,但是也是自己成長路上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