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回看學習了“自然的恩典成長冬令營”中《教育的三大原理》一課。
想來,都覺得好笑,在最需要學習家庭教育的階段,我都沒有這樣痴迷地,全神貫注地學習過家庭教育。現在,孩子大二了,我卻無比投入地學習家庭教育,在別人看來是不可思議吧!
這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的召喚,是我為這件事所賦予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因為我知道,即便是孩子上了大學,還是需要父母的支援和鼓勵,還是需要父母的指導和滋養。如果我不學習,我什麼都不懂,我被時代和社會淘汰,我根本不知道跟孩子談論些什麼,我也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究竟喜歡什麼,是什麼心理,我會連跟孩子溝通的可能性都沒有。
同時,我也深知,很多父母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父母甚至沒有意識到,現在的孩子早已不能用我們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去教育;現在的孩子對父母的要求不再僅僅滿足於物質需求的提供,更要滿足心靈和精神的關照和撫慰。
因此,我希望用我的學習和分享去喚醒那些還在沉睡中的父母,希望他們在培養和教育孩子的路上少走彎路,少犯一些能夠避免的錯誤。
在《教育的三大原理》中,除了“空瓶子原理”和“種子原理”,讓我感觸更深的則是“喚醒”原理。
如何喚醒?並不是趴在誰的耳邊大聲呼喚,而是激發、吸引、感染、薰陶、影響、潛移默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種喚醒。
“有樣學樣”也是一種喚醒。
“春風化雨”更是一種喚醒。
說到喚醒,我想起一件久遠的往事。
技校畢業不久,有一次,我和幾位同學一起去同宿舍的老五家玩,意外地發現她竟然在學習!
臥室靠窗的桌子上放著厚厚的幾本書,旁邊擺著翻開的筆記本。我好奇地湊到跟前,看到她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學習筆記。我還清晰地記得看到筆記時,內心那份震動。要知道上學時我們都沒怎麼好好學習啊,一個技校,學與不學似乎差別不大,反正都能畢業,反正畢業後,都要回到礦上,擁有一份賴以謀生的工作。沒想到畢業後的她,竟然在學習!!
問及她學習的原因,她說要參加成人高考,要去上大學,不想一輩子呆在這個小地方。再問她學費哪裡來?她說她已經攢了一些錢了,到時候打工再掙點就夠了。我這才明白,為什麼她在學校每天只吃那麼點飯,要把菜票換成錢存起來。
回家的路上,我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在宿舍裡,我們倆關係並不是最好的,而且,有時候我還有點不喜歡她,因為她太強勢了。可是,她的這種學習勁頭,她的理想,她的堅定的決心,讓我對她刮目相看起來。
更讓我心緒難平的是,我終於知道,世上還有這樣一條道路,通向不一樣的人生;我也生出要離開這個地方,走向外面的世界的念頭;我才發現,我的出生限制了我的想象,我的狹隘矇蔽了我的心靈。
之後的日子,我也很快買來了成人高考的書籍和複習資料,並且開始悶頭學習……
俗話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便與什麼樣的人交往。這話一點都沒錯兒。出生普通礦工家庭的我,起點非常低的我,資質平平的我,生命中若不是遇見了很多貴人,若不是一次又一次被“喚醒”,何以會成長為今天的我呢?
對於孩子的教育,喚醒也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手段。
我在《陪你雲開見月明》裡也寫到過,曾經為了讓兒子愛上籃球運動,專門拉他一起看了周杰倫的《大灌籃》;曾經為了讓他能夠在一所鄉鎮學校安心學習,我們為他列舉了這所學校的所有好處,讓他先從心裡愛上這所學校;高三備考期間,為了提升他的學習動力,啟用他的信心,我專門列印了名牌大學的明信片,貼在他的桌前牆上……
是的,當我用這樣的方式,喚醒孩子內心深處潛藏的那份能量的時候,我並不知道其實這就是“喚醒”。今天,當我學習這節課程,我才知道,竟有那麼多方式可以喚醒孩子學習的動力,讓孩子愛上學習。
讓孩子多讀名人傳記,多看勵志故事。
多帶孩子去遊覽名校,名山大川;
讓孩子多接觸優秀的人,多跟品學兼優的孩子交朋友;
讓孩子稍微吃點苦,或去一些貧困山區看看。
讓孩子多參加公益活動,或者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
當然,有些孩子只是看了幾篇名人傳記,就激情澎湃地立志,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將來想要做什麼等等,而有些孩子可能看了很多名人傳記,或者遊覽了名校,也沒有什麼效果。
對此,寂靜老師講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
汽油、清油、煤炭都有火性。但是,要用不同的的火,才可以喚醒它們的火性。
汽油,只需要一個火星,便可以點燃;清油,需要稍微長一點的時間,才能點燃;煤炭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點燃。
因此,父母要有些耐心,要給孩子一些時間,要持續不斷地用各種辦法去喚醒他,不能試了兩三次不見效,就放棄。
那麼,孩子為什麼能夠被喚醒呢?為什麼用這樣的方法能夠啟用他的學習興趣,提升他的學習動力呢?
心理學稱:每個孩子都是本自具足的全種子。遇見什麼,就被喚醒什麼。
而腦科學研究則證明:人的大腦前額葉,有個“鏡子”一樣的神經元,叫做“映象神經元”,它能夠反射和模仿看到的一切行為。
就像動物園的猴子,你給它扔一顆石子,它也會撿起一顆石子打你一樣。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什麼樣,孩子就會無意識中學到什麼樣。這也是“喚醒”原理的科學依據。
我非常喜歡慶山的《夏摩山谷》中的一句話:人不缺乏激發出惡的對手,卻難遇能夠把內心的光亮挖掘出來的物件。這需要更為強大的力量。
這就是說,孩子既可能學好,也可能學壞,而且,學壞更比學好容易。因此,我們做父母的,在養育的孩子的路上,一定要用點心思,不能放任自流。
#家庭教育##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