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朋友西西的娃兩歲了,大剌剌性格的她最近也經常在群裡吐槽好焦慮。

西西在一線城市工作,90後,跟身邊同齡來比,算是英年早育型的了。

“本來沒感覺的,也並不覺得這麼點兒的孩子就需要上各種課程,但鋪天蓋地的線上教育廣告以及來自網上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真的讓我感到焦慮。”

原本西西還沒想著給孩子報什麼線上教育課,西西的媽媽孩子的姥姥倒是先著急了,一個連結甩給西西,“你有空研究研究這個啊,給孩子報一個你看行麼?”西西仔細一看,是小早啟蒙的一個語文系統課,西西也算“被迫”的研究了一圈這類的啟蒙課程,發現其實無論從內容還是價格都大差不離,於是在姥姥以“再不報名優惠就沒了的”催促下,給孩子報了名。

“你不是自詡佛系養娃嘛,再說,孩子還小,有啥好焦慮的”我安慰她。

“語文、英語、程式設計、各種教育機構各種課程打出的標籤都是2-8歲,眼看著娃都2歲了,再眼看著就要上幼兒園了。”

“哎!”

她這一聲“哎”大概有我體會不到的無奈,不過身在行業內,大概也確實能體會到她面對鋪天蓋地教培機構資訊以及家長之間對於孩子教育的規劃及選擇的壓力吧。

最近頻頻看見幾個網路熱詞“雞娃”“牛娃”“素雞”,聽起來很有趣,但細想想又有另一翻滋味,也能映射出現在家長的不易。

雞娃:北上廣深中產家庭流行的教育方式,“虎媽”“狼爸”打雞血式養娃,具體表現就是不停給娃安排各種學習、培訓班等。

牛娃:顧名思義很牛的娃,某種或者多種特長拔尖。在語文上拔尖,語牛,在數學上拔尖,數牛。

素雞:素是指素質教育,指家長主攻素質教育,從鋼琴舞蹈到擊劍滑冰,德智體美全面涉及。

我把這幾個詞分享給西西,西西立馬回了兩個字和一個表情。

“好卷!”

“這樣孩子不累麼?”西西講了一段她小時候的經歷,“我小學那會兒,就已經開始捲了,奧數班、作文班、英語班、特長班,身邊同學都在上,當然,都是被動的,我記得我那會兒一個週末要上三四節課,再加上作業,一個週末就別想著玩了”

“你知道麼,我真不願意去上課,有一次哭著求我媽,能不能不去上新概念,我那會兒就想以後有孩子肯定讓孩子以開心為主,誰能想到,娃兩歲就開始上語文課了......”

西西其實也是糾結的,因為她也認同小時候上的那些輔導課興趣班給她後來的學習經歷所帶來的利好,但她對那過程的辛苦也是十分了解。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輕鬆快樂,但一方面她深深感受到來自於社會競爭和市場環境的壓力。

“哎!”

西西還有一個無奈的點,“你說這些壓力不應該是孩子自己的麼,但身處當前環境,好像都被轉移給家長了,從孩子還不知道何為壓力時就開始了。”

像西西一樣的家長還有很多,他們很大一部分的焦慮來自於教育機構野蠻生長下鋪天蓋地的資訊。

這些鋪天蓋地的資訊除了賣課,也在販賣著家長的焦慮。

除了這些投放廣告外,所有熱門影視綜都處處可見這些線上教育品牌的蹤影。從《青春有你3》到《奇葩說》,從《最強大腦》到《中國詩詞大會》從《三十而已》到《贅胥》。

現在80後90後父母,多是經歷了完整的升學體系的,他們從自身的經驗也好教訓也好,更加了解如何能在應試教育中取得更多的收益。然而這並不輕鬆,家長需要陪著孩子一起再經歷一遍枯燥的學習過程。除了學校本身的學習外,各種線上線下教培輔導也讓家長們趨之若鶩,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不加入就會落後自然就成為了家長們的潛意識裡的共識。

就像西西所糾結的,一方面是學習所帶來的收益,一方面是學習的壓力,對家長們來說,自然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也沒有哪個家長希望孩子有過多的壓力和高負荷的學習經歷,目前來看這似乎並沒有一個優解。

2月23日,教育部召開發佈會,強調任課教師不得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反觀這一內容,正是由於現在家長們在如此教育體系下承擔了過多的壓力,在這場戰役中明明充其量只應該是輔助角色,但實際上更多的家長都是揹著孩子上戰場的。家長們的確也該被減負了。

西西算得上一個典型,經歷過上一代普遍嚴厲教養的父母,作為新生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加溫和,但在劇場效應下,對孩子的要求下更加全面。相比上一代“嚴厲”的父母,新生代父母的焦慮值無疑更高。焦慮越大,某種程度上也說明社會對教育的價值和功能的期望值越高,但教育本身其實並不是減壓閥,也曾有專家指出,根本性解決教育焦慮的金鑰在教育之外。

應試教育也一直在不斷改革,分數已經不是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未來中考高考一定會有更立體的評價方法。而對於這些教育機構野蠻生長期的宣傳,也一定會隨著市場的完善而逐漸平息。

或許那時候家長們能更輕鬆些。

-END 感謝閱讀-

撰文丨復嚴

編輯丨趙燁

6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高中生物,易錯、易混淆知識點彙總和你必須懂得118條實用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