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始終是中國家長在孩子教育中最為焦慮的問題之一。近日,應河北《教育總動員》節目邀約,中小學語言教育研究專家、託普朗寧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楊光以及資深閱讀推廣人涵涵等就“如何高效學英語”話題與主持人李爽展開探討與交流。
投入大產出小 英語學習難在何處?
李爽:很多孩子都在上英語培訓班,家庭在孩子英語學習中的投入費用也是蠻高的,但大資料顯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很多財力的英語學科,單就高考成績而言,投入和產出比其實是倒掛的,全國高考英語平均成績甚至是不及格的。
除了國際學校的孩子,如今有些家長也為孩子選擇了另外一些英語的學習方式,比如說原版圖書的閱讀,聽讀原版著作、音影片素材等,沒花那麼多錢的情況下,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楊光老師,從您的角度和經驗來講,英語這門課是不是對於我們國人來講就是特別難學?它難到底難在哪?
楊光:依我的經驗,我想把孩子學英語的現狀歸納成一句話,“應試和應用能力都挺讓人失望的”。
剛才主持人也提到了高考成績,全國新課標高考成績150分,90分是及格線,而連續五年的全國高考英語平均成績只在64到72分之間。
這就是我們當前應試英語的結果,可能有人說這只是高考英語,或許其他考試資料是不錯的。我還可以給大家透露一個數據,2019年,大陸學生的托福考試平均分是81分,什麼概念呢?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家的平均分都比我們高,這是一個令人很遺憾地方。
更讓人心痛和遺憾的是我們的應用能力,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最大的用處是交流工作,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很多考到名校的學生,雖然英語成績可以考到140多分,但若讓其找個母語英語國家的人敞開了聊,或者進行辯論,即使對方用正常的語速講,我們似乎也不能夠聽懂。聽和說的最基本語言能力,我們學了十幾年也沒有搞定,這就是我們現在一個挺令人遺憾的現狀。
資深閱讀推廣人涵涵老師表達了與楊光老師相似的觀點。她認為語言學習的通用邏輯就是大量閱讀,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孩子都存在閱讀量嚴重不夠的問題,所以中文的日常聽說沒問題,但到了高年級的時候,閱讀理解、作文寫作就成了普遍問題。即使我們成年人,很多人寫篇幾百字的小文章,都會非常發愁。
寫作能力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體現,是輸出的一種方式。當閱讀多了之後,寫作當然就沒有問題,英文更是這樣,讀的少見的少,只有教材上的那一點,國際化的考試體現的是語言的應用能力,孩子閱讀量少的問題就展現無疑。
語言的深層能力就是對於資訊的處理速度,深度理解和準確的、有條理的、有邏輯的輸出,如果再加上有文采的輸出,就會難上加難,所以我們高考成績的現狀,一點兒都不奇怪。
李爽:語言的學習跟數理化確實不一樣,如今,語言更多的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把它積攢起來。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學到高中,不論是什麼專業,有沒有相應的統計資料,需要花多少時間在英語上,要花多少學費在英語上?
楊光:大概有一個平均值,從全國來看,好一點的地區大概每週會有三節到四節英語課,差點的地區可能每週會有兩三節課,初高中可能會相應的增加課時。在花費上面,因為大部分家長意識到學校輸入量不夠,都會給孩子選擇課外培訓,如果按照一週一次的頻次,一年最低也需要1-1.5萬元的投入。
就這個金錢投入和現在的實際反饋來看,其實是有點冤枉的。如果把這些金錢和精力投入到更高效、更正確的方式上,孩子的效果絕不止於此。上面也講到,語言的學習不同於數理化,語言的學習過程講究的是頻度和密度,即使每週安排整塊的時間去補習,一旦離開了教室,就又回到了跟英語毫不相關的世界,其餘的六天是一個衰退的過程,所以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如何認識母語式學習理念?
李爽:有人提到了母語式學習理念,您怎麼理解?
楊光:反過來理解,我們是如何在母語環境下學習語言的呢?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模仿的過程。模仿,就這一個關鍵詞,大量的模仿;模仿又是從聽覺開始的,聽覺是定向活動,一個孩子從出生,主要是不停的、大量的聽、模仿媽媽的聲音,然後自然而言也就習得了語言。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十聾九啞”。如果一個孩子出生,他的發音器官是完全正常的,但由於他的聽力有問題,他就沒法進行聽和模仿。因為即使他張嘴說話,他自己是無法監控的,它監聽不到,也就不知道自己說的對不對,音調高低也完全不知道,而且接收不到來自母親的反饋,這個孩子慢慢也就停止發音,變成啞巴了。
那麼聽的量有多大呢?我們在母語環境下可能不覺得,就是孩子都會說媽媽,這是屬於天生就不用學的,是屬於自然發音,這個全世界發音基本都一樣。但是你要說爸爸這個詞,世界上就不太一樣,而且小孩子要想準確的說出,他可能開始說的都是“pia pia”。語言學統計,一個孩子平均大概需要重複500次,爸爸這個詞的聽和模仿才能最終準確地把這個詞表達出來,這是在母語環境下,可是我們不覺得,因為母語環境下,這一切發生的都非常的自然,不是刻意的。我在這兒留個伏筆,我們自己聽眾們可以想一想,我們在學英語的時候,這些地方是不是有問題?
李爽:現在很多育兒論壇上,新手媽媽特別強調要帶著孩子磨耳朵,就是很小的孩子,可能什麼也聽不懂,不知道啥意思,但還是要讓他聽,按楊光老師剛才所說的母語式學習理念,其實是有道理的,對吧?
楊光:磨耳朵也要講科學的方法。如果你給孩子聽的內容,比如說英語,也是兒童類的歌曲,但每個孩子的接受程度、心理,都不太一樣,在沒有任何專業指導情況下,隨便拿一段音訊,這個孩子只是聽就能學會嗎?這實際上忽視了我們剛才提到的母語式學習的另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模仿,模仿就是要開口。
所以,我們家長在給孩子磨耳朵時,雖然原理大家都懂,但在實操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坎。比如開口之後,這個孩子的發音肯定是不準的,誰來給糾正呢?不是每個媽媽都可以講流利的英文的。
李爽:涵涵老師在我們往期節目中講了特別多中文閱讀,中文閱讀本身就是母語,您怎麼理解母語式學習?。
涵涵:模仿練習,中文跟英文有一點點不一樣,因為我們大概四五歲的時候,已經過了語言關了,已經完成了前期的、大量的,聽和模仿練習。四五歲的時候,孩子已經能夠完整的表達自己所見所聞,甚至是自己的內心情感。
而英語呢,我們沒有前邊的大量的聽和模仿練習,所以楊光老師說,你單純的給孩子聽,誰來陪她做這個練習呢?絕大多數媽媽沒有這個能力,雖然有些高知家庭有這個能力,但是也不見得父母有那個時間。不像我們學中文,在日常裡不知不覺中,孩子完成了大量的模仿訓練,發聲的模仿訓練,但是英文不行,這就需要有人像媽媽一樣給孩子不斷的糾音,糾音並不是批評式,“你說錯了,你要說對”,我們需要一遍一遍的給他正確發音。
比如孩子某句話語法不對,或者發音不對,大人一般都是把對的話再說一遍,那麼孩子就會模仿練習,這個訓練就完成了。而英語缺乏這個過程,這就是我們非母語孩子學習英語的先天缺陷。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有替代性的方式,替代媽媽、替代爸爸跟孩子大量的輸入,然後不斷地糾音,這樣效率就會比較好了。一旦把這個彌補上了,我們的孩子的真實的語言能力就出來了。
英語應用難的關鍵在哪裡?
李爽:關於英語應用,還想請教楊光老師,就像我前年帶孩子出國過關的時候,海關工作人員問你一共幾件行李,雖然特別簡單,但我聽不懂,反而兒子給我比劃3件,又用中式英文說了一遍,我就理解了。我們雖然讀了大學、讀了研究生,但英語應用依然不行。
楊光:就您剛才談的現象,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當時海關那句話是寫在紙上的,以你的能力應該是絕對能看懂的,但為什麼對方一說出來你就聽不懂了?因為在我們過往的英語學習中,聽力能力太弱了,平時我們的耳朵受到的英文聲音刺激太少了,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英文文字。
我們在英語學習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閱讀量遠遠不夠。我們的教材提供的文字刺激與掌握一門語言所需要的量差的太遠。我們之前測試,將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所有的英語教材,集中交給一個英國成年人去讀,12年的教材,結果他累計24個小時就全讀完了,一點沒有障礙,對英語母語國家的人來說,我們的教材內容非常簡單。
所以,在英語學習的輸入環節,無論是文字輸入,還是聲音輸入,全都嚴重不足,我們還怎麼期待一個孩子在輸出應用環節,就是寫作和口語表達的時候有很好的表現呢,這是不可能的?
語言講究先有大量的輸入,才能向外輸出。所以如何說好英語,高效率學習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在解決輸入問題,需要換一種新的方式,因為靠我們的課堂,每週上幾堂課,加上週末補習,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輸入嚴重不足的問題。
類母語英語學習訓練系統易操作有效果
李爽:怎麼解決呢?您有什麼實操的方法給到我們家長朋友?
這個過程很有意思,就是閱讀的輸入和聽力的輸入以及口語的輸出訓練,是同時完成的,它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與我們傳統的英語課程存在很大不同。
李爽:您剛剛所說的類母語英語學習訓練系統,我理解是,首先它有海量的閱讀材料,海量的閱讀材料,除了文字,還有聲音,它可以帶著你讀,在帶著你讀的過程當中,同時可以得到反饋,如果你讀得準確,這句就過,如果你讀得不準確,他會提示你再讀。這個過程非常像做遊戲。
楊光:傳統教育還有一個不是很好解決的問題就是每一個孩子的接受程度、英語起點,能力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用一套統一的方法,那一定有大部分孩子不適應。
李爽:這才真的是大資料在學習領域的運用。
涵涵:這個就好比說,西裝定製的才是最合身的。前年的時候朱永新教授寫過一本書叫《未來學校》,書中提到,事實上現在課堂上只有1/3的孩子跟老師講的程度是匹配的,1/3在浪費時間,還有1/3是怎麼攆都攆不上的。所以說,如果一個孩子們如果能夠量身定製的去學習,本身他就很高效,學他該學的,學自己能學的。
涵涵:我只對解決孩子學習上的難點問題感興趣,比如說中文閱讀是因為現在很多孩子欠缺閱讀,因為欠缺閱讀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包括語文閱讀理解題不會、作文不會寫,數學題讀不懂,甚至包括孩子的精神世界的構建。
我曾經拿這段音訊給很多高年級的孩子聽過,很少有孩子能完成同樣水平的配音。其實孩子都有很強的學好英語的慾望的,當我們跟孩子講清楚這一種方式,能讓你學的更輕鬆更高效,哪個孩子不願意接受呢。
李爽:從專業角度,楊光老師如何解讀剛剛這個孩子的學習以及她所達到的程度呢?
這個小朋友讀到的所有文字內容和聽到的內容都是和她現在的英語能力高度匹配的,如果你給她太簡單或者用傳統方式,她其實也讀不下來,30分無法堅持。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中,她的聲音輸入刺激,文字輸入刺激,透過自己的嘴又說了一遍進入到自己的耳朵,這叫二次刺激,包括耳朵監聽全部都完成了,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完成了閱讀訓練,完成了聽力訓練,完成了英語肌肉的口型訓練,所以這三個過程可能是在3秒到5秒鐘全部都訓練完了,這樣重複30分鐘到40分鐘,這個語音和文字的輸入量就極其可觀了。
涵涵:對,支撐就是規劃,楊光老師剖析了孩子的變化,其實我也在用這個系統,希望把我的英語弄得再好一點,在系統中我現在馬上要升初中了,楊光老師說一年級的孩子一週會有兩千單詞的聽讀量,我現在書房裡的孩子們,他們每天聽讀單詞在1500單詞以上的,已經有六七十個孩子,我自己如果提升語速,一天能到四五十分鐘的有效學習時間,我的單詞量已經到了2400單詞,所以這個有了量的保證。
類母語英語學習訓練系統助推教育公平
李爽:在英語學習上,我們必須得承認城市和農村差距這個現實。
楊光:資料很多,比如按照我們的要求,每天堅持使用30-40分鐘,能夠堅持三年的孩子,累計聽讀量接近於90萬詞的時候,他們參加劍橋五級考試體系(KET)考試,基本都能透過。PET對詞彙量的要求是3500詞,已經跟高考非常接近了,我們3\4年級的孩子去考PET都沒有問題。
很多聽眾可能會懷疑,說那你有什麼證據說明聽多了成績就能提升呢?跟大家做個最簡單的分析,就拿我們最關心的高考,現在是150分,我們按照100分來算,聽說讀寫四項分值如何分佈呢?聽力加閱讀,加上閱讀形式出現的語法,這三項加起來100分裡佔比77分。
剛才楊光老師也分享了很多語言學習底層邏輯,這麼來學語言不成功也是不大可能的,連我這個57週歲的人都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學英語,我的聽力和口語的流暢度都有非常大的提高,而且我其實是保證不了每天40分鐘或者30分鐘的,就是有的時候會十分鐘、五分鐘,這樣累積,只要是每天都有這麼一點英語的聽力刺激和口語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