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所有的孩子都非常討厭的一句話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好像自己有多不堪,什麼都比不上別人一樣。長久下來,家長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明明是為孩子好,結果孩子卻根本不領情,反而異常反感。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的兒子白清揚也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和很多父母干預式的教育不同,白巖松常常說的一句話是“當孩子人生中的觀眾,而不是編劇”。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主場,就算是孩子也一樣,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自己人生舞臺中的主角。
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是不一樣的,對男孩子來說,父親在人生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白巖松在教育兒子時,採用的是放養式教育,在某些事情上,他會讓兒子自己做主,比如在填報志願時,白清揚選的就是非常冷門的蒙古史專業,白巖松對此也表示支援。
提起教育方式,白巖松認為:男孩子將來想要成才,就要讓他吃3種苦,對他的人生會有重要作用。
一、自律的苦很多家長對孩子頭疼的一點就是學習,一到學習時間,家長就會變身“霸王龍”,各種爆噪聲,吼叫聲充斥著家裡。孩子形成這樣習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律。
作為教育界的“槓把子”,曾國藩在留給後人的家書中經常提到一件事,就是要求家人每天必須早起,然後自己打掃房間,不能用下人。在這樣的教育影響下,曾氏後人200多名子孫,無一敗家子。
想培養孩子自律,一開始會很苦,但等到養成了習慣後,孩子的很多事情就不需要你再操心了。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受益無窮的事情。
二、讀書的苦孩子討厭讀書就像是本能一樣,雖然父母經常跟孩子說“不讀書,將來就沒出息”,但一個幾歲的孩子根本不懂什麼是出息。所以,想要讓孩子讀書,就要讓他們發現讀書的樂趣。
白巖松說:“家庭教育中,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看書,而不是要求孩子看什麼書。”只有先讓孩子喜歡上看書,才會願意去探索新的知識。
三、缺錢的苦很多年以前,家長對孩子說:“我們家沒什麼錢,要省著點花。”現在卻變成了“我們家有錢,想要什麼就告訴爸爸媽媽”。結果,前者養成了不敢花錢的性格,而後者變成了對金錢毫無概念,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這兩種方式其實都不要適合,家長要讓孩子吃缺錢的苦,但要注意適度。讓孩子知道金錢來之不易,該花錢的地方花錢,不該花的就不要浪費。
家長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做一些理財方面的培養,讓他們為自己的“小金庫”做個規劃,這樣一來既能培養孩子的財商思維,也能讓他們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所以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不妨看看這本《優秀男孩一定要做的100件事》。
這本書以生活和學習中的細節為切入點,講述做一名優秀男孩所需要的心態、習慣、性格、品質等方面,為男孩們列出了100個達到優秀所需的方法和技巧,讓每一位男孩的天賦都有施展的空間。
本書注重內容的邏輯性和連貫性,用真實生動的例子,結合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了100件成為優秀男孩要做的小事。透過這些細節幫助男孩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用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挫折,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