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中醫肖相如的文章《中醫教育:該培養合格的中醫,而非其它》,筆者也有幾句話不吐不快。
中醫的沒落,作為人才培養的教育部門要付一半的責任。
現有體制下的中醫院校是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外行管理內行。
前幾天看過一篇中醫學院畢業生的文章。竟然不相信中醫理論,主張廢醫驗藥。
請問中醫學院培養的是中醫,還是中醫的掘墓人?
“要讓中醫教育回到培養合格醫生的目標,就要改變對中醫院校的評價方式,要讓培養合格的醫生成為中醫院校的唯一評價標準。”“其前提是中醫教育能夠脫離現在的高等教育體系,其解決方案可以參照經濟特區的模式,辦成中醫教育特區。”
對於@中醫肖相如的這兩句話,筆者深表贊同。
要按照中醫的辦法發展中醫。這是很多從業者的共識。
但是,對於肖教授提出的改革現有的中醫學院的方案,筆者不敢苟同。因為這裡面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關係實在太多了。根本無法現實。
筆者也以為,突破現有教育體制下的中醫人才培養機制是唯一出路。
而突破方式就是成立一所開放式的中醫學院。
開設中醫學院前提,是成立一箇中醫師協會。
中國有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中藥協會,甚至中西醫結合協會,唯獨沒有中醫醫師自己的協會。
中醫必須要有自己的組織機構。中醫要有自己的話語權,不能一直任人擺佈,任人宰割。
鑑於國情,中醫師協會可以分為註冊會員和普通會員。
已經獲得中醫師執業資格者為註冊會員。民間愛好者或有志於中醫事業者可登記為普通會員。
由中國中醫師協會主持,開設一所對中醫師協會會員開放式的中醫學院。(當然,不一定叫學院,其他名目也可以。)
學生入學採用自由註冊制。免試入學。這樣即給民間中醫找到一條出路。也給所有中醫從業者提供一個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的通道。
中醫學院採用網路授課的方式。
課程分兩種:公開課程和付費課程。(你要學習人家的獨門絕技付出代價是合情合理的。)
由中醫師協會註冊會員公開議定具體課程設定。
課程自選。
中醫是一門實踐醫學,經驗很重要。所以,建議主要採用案例教學方式。由中醫師協會註冊會員自願提供相應的教學影片或者其他網路教學資源。
由中醫師協會組織國手大師定期舉辦網上答疑活動、定期舉辦中醫講座。定期舉辦網上公開課。
筆者以為中醫是需要學一輩子的職業。所以不頒發畢業證。而是採用等級認證的方式。
透過一級考核者授予醫生稱號,二級考核者授予醫士稱號,三級考核者授予醫師稱號。或者專項醫生稱號、專項特長醫生稱號。
這種認證等同於獲得了中國中醫師協會的集體認可。同時,也是給患者的一個保證。
現在的年輕中醫師普遍受到患者的質疑。認為他們缺乏經驗,而沒有患者看病,則沒辦法獲得經驗。這是個死迴圈。只能熬資歷。如果有了中醫師協會的職業技能認證。年輕的中醫師們能挺起腰桿,患者也能安心。
過去師承教育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師傅利用自己名聲為徒弟擔保。徒弟出師,就意味著已經通過了師傅的考核,其能力已經得到師傅的認可。從而取得患者的信任。
認證考核由中醫師協會成立專門考核認證委員會組織。
認證一級者由二級以上的考核委員承擔。以此類推。允許跳級考核。你有本事可以直接申請三級考核。
認證考核每半年舉行一次。
特有專長的學員可以單獨申請專項考核。筆者認識一位祖傳的中醫,專治面板病。口碑極好,如果你讓他考理論,百分之百不過。初中畢業就隨他父親學醫了。所以要給特殊人才留一條特殊通道。具體考核方法由考核認證委員會議定。
考核內容以臨床診斷和治療為主。
筆者以為,中醫是一個關乎人命的職業。所以,中醫從業者必須高門檻。但是這個門檻應該是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而不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
按照《中醫藥法》之規定: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由至少兩名中醫醫師推薦,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組織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後,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
透過考核的學員,由中醫師協會指派中醫醫師對該學員出具推薦證明。協助其獲取中醫師資格。下一步......
以前中醫師的職稱是醫院說了算。這裡面有很多人為的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中醫師的職業水平評價,應該由中醫師真正職業水平決定。應該由中醫師協會說了算。
另外,中醫要從娃娃抓起。
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有一半孩子們無法上高中,中醫師協會可以採取聯合辦學的方式,開設中醫藥專科技術學校。從基礎開始培養中醫藥的後備人才。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夯實中醫藥人才基礎,提高中醫藥教育整體水平,堅持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加強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
現在東風大好,正其當時。諸君,呼籲不能解決問題,行動吧。
口訥筆拙,各位如果有更好的意見和建議,請不吝賜教。